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进展
南昌市“五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12期)
  发布日期: 2023-04-17 

编者按: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全市政府系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为契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规范网格管理工作,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全力防风险、保平安、护稳定、促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昌营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现摘编刊发部分单位、县区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有关经验做法。

市公安局:聚焦“四个强化”

精准防控护校园平安

南昌市公安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维护校园安全为主阵地,聚焦“四个强化”措施,出实招、补短板、务实效,全面深入、高效统筹推进校园及周边安全治理专项行动,确保牢牢把握校园安全主动权,全力以赴守好校园一方净土。

一、强化底线思维,严密组织部署。一是高站位谋划。市公安局以“开局即决战”战斗姿态,第一时间召开全市公安机关专题会议动员部署,多次召开党委会、专题会议研究校园安保工作,聚焦“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思路,彰显省会担当,系统谋划贯彻落实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将专项行动作为市公安局中心工作部署推进。二是高标准组织。结合本地实际,细化警种、部门职责任务,推动形成“1+12+1990”工作方案,即1个市级整体方案,12个区县属地工作方案,1990个中小学、幼儿园一校一表一落实,全面推进校园安全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市、县(区)、校步调一致、全面覆盖。三是高效率推进。推动逐级成立市、县公安机关及警种部门专项行动两级工作专班,建立信息互通、情报会商机制,完成14项方案任务清单分解、专栏宣传稿件审核、入校宣传课件创作、绩效考核标准制定、挂图作战图表,密切同政法、教育部门沟通对接,强化问题传导和责任落实,确保目标一致,高效统筹、持续推进专项行动。

二、强化风险管控,全面摸排治理。一是矛盾纠纷着力“消”。各地派出所持续深入社区、学校、幼儿园,开展涉校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确保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推动解决合理诉求,强化帮扶教育疏导,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酿成极端案事件。春季开学以来,已推动化解98起涉校矛盾纠纷,落实稳控涉校安全风险重点人员10余人,同步报告属地党委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二是涉校案事件着力“快”。对涉校案事件,做到立即受理、快速出警、快侦快破,“春雷行动”期间,全市已受理涉校刑事案件7起,均按要求会同教育部门做到了快速稳妥处置,未发生负面舆情。3月9日,青云谱区广州路警务站执勤民警根据市局指令,快速出警,在洪都中学门口成功处置一起在校学生持刀欲滋事警情,控制违法嫌疑人1名,收缴管制道具1把。3月10日,新建公安分局24小时内破获一起猥亵未成年学生案件,形成对涉校违法犯罪的雷霆震慑。三是安全检查着力“实”。各地派出所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内部安全隐患逐校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加强对学校及其周边治安巡逻、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力度,确保逐校压实安全主体责任,有效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专项行动以来,共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1700余次,排查发现各类安全隐患227处,下发整改通知151处,问题整改完成165处,行政处罚1处;组织集中排查整治行动576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47起,消除安全隐患195处,办理行政案件32起,处罚53人,办理刑事案件3起,采取强制措施1人。

三、强化显性用警,高效布防守护。一是科学规范设置护学力量。发挥派出所主防作用,推动建立警力多层级、全方位常态化护学模式,按照“三统一、三规范”(统一设置护学岗执勤点位、统一护学执勤标识、统一配备护卫器械,规范“护学岗”时间、人员、要求)科学设置“护学岗”,确保切实发挥好维护秩序、预警防范、巡逻守护和应急处置作用。二是组织开展入校宣传教育紧盯开学报到首日关键节点,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组织民警围绕法治教育、反欺凌、反暴力、反诈骗等内容,进校园上好开学“第一课”。行动以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10余场次,组织应急演练250余起,印发宣传材料6.8万余份,受教育师生达40余万人次。三是健全完善专兼职保卫队伍。一方面,通过约谈保安公司、更换不符合标准的保安员等措施,以及压实保安公司培训、民警送训入校等方法,着力提升学校保卫人员能力素质。另一方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推动建立以保安员为主体的群防群治队伍,组织发动全市数万余名志愿者加入178支义务巡逻队,常态化对本市校园及周边开展治安巡逻和安全宣传,进一步提升校园安防整体水平。

四、强化实战引领,优化机制保障。一是优化升级智慧平安校园系统推动“平安智慧平安校园应用平台”人像识别、单元防控、周界报警等系统设施优化升级,实现对校园安全风险的“智能识别、实时预警、快速处置”,着力提升校园安防智能化水平。目前,市公安局正在加速推进校园预警防控圈前端建设,已在137所校园预警防控圈完成试点建设。二是构建校园三色预警处置机制。设立涉校重点人员黄、橙、红三色预警处置机制,结合校园及周边道路实际情况、围闭情况以及治安复杂情况,在校园内外设置三道虚拟智能防控圈,由县、区公安机关指挥室和派出所进行视频追踪,密切关注重点人员动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实现精准预警、快速处置、全程监督。截至目前,全市校园已100%完成布点建设。三是优化完善涉校应急处置预案积极会同教育、网信等部门建立健全涉校园案事件应急指挥、联动处置、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一体化机制,充分设想可能发生的各类涉校突发情况,指导学校分类分级制定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同时严格落实“1、3、5分钟”快反机制和“三同步”要求,确保提级处置暴力犯罪、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学生自杀等涉校警情。

市民政局:强引领  优服务

全力构建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南昌市民政局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把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初步构建起党建引领、齐抓共管、群众参与、多方协商、共建共治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

一、做到“三个坚持”,唱好社区治理“主旋律”。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织密社区治理组织网络。开展村(社区)固本强基七大行动,完善从市、区到网格、楼栋七个层级的治理体系,组建社区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等5000余个,实现“组织进楼栋,服务在身边”。大力推动县区、街道、社区三级基层阵地资源整合,高标准建设2000余个“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成立近100个党建联盟、党建街区,近300个“红色驿站”,不断照亮服务群众的“盲区”,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二是坚持居民自治,激发社区治理原生动力。规定社区依法履职事项14项、依法协助事项45项、出具证明事项20项,明确社区工作者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等六项主要职责,让专职人干专职事。充分发挥民情恳谈会、民情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作用,稳步推进进顺村、店前村、上罗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打造“古井夜话”等议事协商品牌。全面推进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助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三是坚持多元参与,完善社区治理协同机制。推动800多个机关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1700多个其他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体系,建立市县乡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市财政为公益创投项目、社工和志愿服务项目投入2500余万元,建立健全“居民群众点单、社会力量接单、党委政府买单”的工作机制,全面激发“五社联动”活力,目前我市共有3380个社会组织,3660名社工、1900个志愿服务站点,打造了“崛美公益”“小桔灯”“心灵家园”等一批品牌社会组织。

二、抓好“三个优化”,筑牢社区治理“支撑点”。一是优化社区布局。按照“尊重实际、规模合理、管理顺畅”的要求,通过“大拆小、小并大”,先后多次社区优化调整工作,新增社区87个,批复社区工作者职数800余个,新增办公用房面积6万余㎡,平均办公用房面积近700㎡。全市3000户~5000户社区减少41个,1500户~3000户社区增加113个,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二是优化激励机制。率全省之先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创建“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首次建立一人一档人事档案,一举打通上升通道,近年来,我市从城乡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150余人为行政编、事业编,30余人直接走上街道领导岗位。激励机制不断优化,进一步增强了岗位吸引力,全市社区工作者持有社工证人员达120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达80%,其中本科以上30%。三是优化服务设施。我市老城区老旧小区偏多,社区活动场所“先天不足”,需改扩建“后天发力”。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民政、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发力,采取“拨建补购租合”六项措施,对154个位置不集中、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健全的老旧社区用房进行集中改造升级,新增社区用房5万多㎡。对新楼盘成立社区,充分发挥前置审批作用,要求挂拍前有规划、交房时有场所,确保新设社区足额甚至超标准落实社区用房,在发展迅速的新城区有的社区用房达4400㎡。

三、聚焦“三项服务”,打造高效便捷“综合体”。一是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依托邻里中心,创建省级“幸福社区”110个,着力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养老、教育、医疗等需求,同时通过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填写心愿墙等多种形式,掌握居民实际需求,打造了一批亲民化的社区食堂、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衍生业态,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惠民的“一站式”家门口服务。二是推进“一窗式”公共服务。建成全市统一的事项管理系统,对全市2147项政务服务事项在“时间、环节、时限、材料”等“十五个”核心要素上进行标准化编制,做到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同颗粒细化、同标准办理”。在全市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推行“365天服务不打烊”错时延时服务,建立村(社区)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打通全市14个政务服务自建系统数据,建成“四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政务服务入口,全市一网通办率达到95.84%。三是实施高标准民生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平均每年投入超8亿元,保障困难群众超11万人次。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5000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持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进区域性养老院建设,持续推进10个嵌入式养老院建设,进一步提升助餐、助医、助娱、助安等“四助”服务水平。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制度,打造童心港湾、儿童之家等儿童活动阵地,建立了一支由2000余名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组成的专业服务队伍,为儿童提供兜底保障、教育帮扶、医疗资助、监护指导、情感关爱等全方位、多元化服务。

青山湖区:高效协同  扬优成势

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自2020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启动以来,青山湖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全面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坚持高起点推动、高标准落实、高质效保障,集中力量,强力攻坚,努力将“长板”拉得更长、把优势做得更优,扎实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纵深发展。

一、同频共振,打造善治“指挥链”。一是党建引领谋划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多措并举模式,把基层治理单元下沉到村小组、小区,以推动社区减负增效为抓手,探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城市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建立网状服务集群275个,搭建志愿先锋平台3600余个,创新推出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磁铁工程”,深化结对共建“6+6”工作法,与驻区20个全国省市文明单位签订“共驻共建”结对协议,构建以街道社区大党委为主体、驻区单位为骨干的“1+N”型横向联动体系。二是民主协商组织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南昌市青山湖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积极开展青山湖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推进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由村(居)民理事会组织,采取“七步议事”法,发挥社区协商民主在解决社区大事、难事上的重要作用,加快社区问题解决速度。三是联勤综治落实好。南钢街道全面整合综治、城管、民政、消防等部门的人员力量,划分54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民警、交警、执法队员,实现定格定责定人。组建“邻里马甲”平安志愿者队伍1890人,常态化开展平安巡逻、消防巡查、矛盾调解、“微格认领”、校园护送等志愿活动。同时通过“美丽南钢”APP,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弥补政府治理空窗和盲区。

二、人治融合,构建共治“同心圆”。一是法治护航解民忧。成立区人民调解协会,统筹协调全区人民调解力量,进一步推动全区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化、规范化。大力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台融合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开展“把普法做到百姓心中”“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2场,发放各类法律资料6000多份(册),接待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是德育教化应民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展,集中展示“爱心厨房”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优秀教师支月英等人的感人事迹,并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300余场。三是“蓝色心房”润民心。着力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各镇街园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全覆盖,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联合静心社打造区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启动“蓝色心房”计划,重点突出“心理帮扶、危机干预、矛盾化解”三大内容,针对性地对需求人群开展心理帮扶、教育矫治,并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科普教育。截止目前,已接待来访群众近300人次,线下个案辅导50余次,线上咨询1500余次,走进学校、社区开展服务640次,总受益人数达3000余人次。

三、平台赋能,练就精治“拿手招”。一是打造智慧安防平台。建成区司法行政系统指挥中心,完善调度指挥、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查等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区三级司法行政系统指挥联动调度。大力推动智能化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区公安分局智慧情指中心和平安青山湖智慧安防平台,累计建设智慧平安(技防)小区覆盖219个小区(自然村),连线成片打造了上海路街道、站东街道2个智慧平安街区,新增天网探头4000余路、地网探头6000余路,实现全区所有自然村主路口天网探头全覆盖。二是打造全省首家区级一站式多元解纷e中心。主中心设在区法院诉服中心,并在各镇(街道、园区)和部分平安建设责任单位、行业商会、社区设置14个分中心,构建成政府、法院、行业商会、社区调解资源共享的大格局。当事人既可以选择线上渠道表达诉求,也可以就近选择主中心或任意分中心进行调处,实现群众解纷“最多跑一地、有事网上见、矛盾线上调”,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集成联动、诉讼兜底”的解纷格局,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青山湖样板”。今年来,e中心共登记受理矛盾纠纷2022件,调处完成1716件,达成调解752件,调解成功率达到43.82%。三是打造交通事故“一庭一中心”。在全省率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由塘山法庭跨辖区集中受理全市8个中心城区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依托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开展全流程在线调解和诉调衔接工作,通过“一体受理”“一网通办”“一站调解”“一键理赔”搭建“1+N”多元解纷网络,构建综治、交警、保险、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方参与,集诉前调解、线上调解、多元调解、网上立案、自动计算、一键理赔、速裁快执等功能于一体的道交案件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自运行以来,调解案件1180件,涉及金额2.7亿元,调解成功率达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