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2021年10月26日)南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量:

——2021年10月26日在南昌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万广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总结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南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3439美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6.19%,从7556.9亿元增长到1600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前列。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动力加速积蓄。

改革攻坚蹄疾步稳。累计推出改革举措841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本级累计简政放权11轮,共812项,其中取消行政权力298项,下放行政权力514项。推出“六多合一”1集成审批和“三大超简”审批2,全流程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74个工作日。“赣服通”南昌分厅接入事项数量全省第一,“赣政通”南昌分厅用户活跃率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点亮“城市大脑”。人才政策实现“同城同享”“免批秒兑”。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率先在全省上线运行。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行动,累计为企业减负1300多亿元。市场主体从35.76万家增加到47.74万家,注册资本从1.2万亿元增加到1.94万亿元。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从1.59%提高到1.95%。国家级科研平台从15家增加到24家。院士工作站从11家增加到44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从103家增加到162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94家增加到131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65家增加到129家。引进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等“大院大所”在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10家。高新技术企业从345家增加到2054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十三位。累计培育众创空间100家,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家,占全省总量48%;省级众创空间30家,占全省总量23.1%。专利授权总量从29714件增加到9055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从3699件增加到9848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0.24亿元增长到72.92亿元。

产业全面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从4.7∶52.5∶42.8优化为4.1∶46.6∶49.3。工业方面:“4+4+X”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基本成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先后跻身千亿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工业比重从29.4%提升到41.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1300家增加到1637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7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8.1%,从4585.05亿元增长到6772.09亿元;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全部迈入千亿行列,其中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3000亿元。培育发展13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其中高新区光电及通信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规模。服务业方面: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499家增加到103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1.4%,从489.98亿元增长到956.8亿元。建成开业大型商业综合体39个。建成特色商业街18条,其中国家级特色商业街2条3、省级特色商业街12条。城乡商贸物流配送实现体系网络化、模式创新化、通行便利化、车辆标准化。培育发展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4、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0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5。新增上市公司1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32家。推动全社会年直接融资从882.6亿元增长到1870.55亿元。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入驻企业从172家增加到1206家。旅游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年旅游综合收入从537.9亿元增长到1475.24亿元,滕王阁晋升国家5A级景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惊艳亮相,国家3A级以上景区达46家。农业方面: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259.0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62.9%。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从71.1%提高到77.7%。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72.2万亩,流转比例达到60%。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年稳定在42亿斤以上。生猪出栏常年稳定在200万头以上,新增设施蔬菜1.8万亩,畜禽、水产品等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累计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6家,其中国家级16家,占全省四分之一;跻身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的有9家。全市“两品一标”6农产品从136个增加到412个。数字经济方面:数字产业化效能持续升级,华为江西区域总部、华为赣鄱数据湖、阿里江西区域总部、腾讯岚岫等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落户我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加速,全市上云企业达8200家。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格局全新构建。昌吉赣高铁通车,昌景黄铁路开工建设,“大”字形高铁网初步形成。“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7已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实现双高速贯通。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区域协同发展、大南昌都市圈融合发展更加紧密,产业链畅通循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公共服务一体保障、文化旅游交流互鉴等方面合作初见成效。

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初步方案,新建区加速融入中心城区,红谷滩区掀起第三次开发浪潮,南昌航空城初具规模,陆港新城、空港新城、高铁新城、九望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8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达88.9公里,年底将达到128.4公里,轨道交通步入网络化运营时代。“十纵十横”城市干线路网8日臻完善,三环路网格局初步形成。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新增公共停车场433个、泊位108955个,完成437个城市交通堵点治理,城市交通运行更加畅通,我市首次跻身全国交通健康榜前十。“彩化”道路150条,建成绿道411公里,新建、改建“邮票绿地”262个,新建、改造公园广场60个,中心城区公园面积从3237公顷增加到3814公顷,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累计建成标准化公厕2292座。294个老旧小区通过改造实现有机更新。建设、改造农贸市场154个,建成“1+5+X”社区邻里中心225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形成。城市无障碍设施设置更加规范,获评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城市。部署窄带物联网基站3170个,累计开通5G基站9340个,主城区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纵深推进。

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0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19、17.64个百分点。新改建农村公路850公里、通村公路3022公里,改造危桥249座,实现100%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光纤网络、4G组网和有线电视实现“组组通”。实施新农村村点建设8481个,高标准打造了23个特色小镇、47个农村新户型示范村、186个“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政务服务延伸至村实现全覆盖。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新建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年均增幅,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城市生态优势加快显现。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打造了禁燃禁放“南昌模式”,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17.5%,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达到二级标准并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南昌蓝”成为城市靓丽名片。红谷滩、青山湖、九龙湖污水处理厂扩容完工,地表水断面V类及劣V类水全面消除。禁捕退捕成效明显,“微笑天使”江豚频现赣江扬子洲段。我市获评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绿色公交车辆比例从33%提升到77%,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3%。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绿色生态品牌日益彰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取得决定性成果,南昌县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湾里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江中药业公司获评中国生态文明先进集体奖,湾里、安义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复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考评复核均获通过。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开放枢纽功能增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与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合作发展,区域性枢纽城市加快建设。昌北国际机场通航点增加至94个,新国际货站和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海关通关中心投入运营,货邮吞吐量连续三年平均增速排名全国千万级机场第一。中远海、马士基“南昌——宁波舟山港”全程提单专列发运,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73列,铁海联运累计完成外贸运量9.69万标箱。

开放平台提质升级。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南昌,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世界VR产业大会亲致贺信。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成效突出,“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模式、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新模式等创新举措获国家十三部委推广。新结交国际友好(交流)城市13座,国际友好(交流)城市达38座。引进国际性、全国性展会17项。中国(南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初显,跨境电商“1210”“9610”“9710”“9810”出口模式9全面开通,跨境电商进出口爆发式增长。

双向开放富有成效。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80个、中国500强投资项目84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3.91亿美元,年均增长9.18%;累计利用省外项目资金4928.44亿元,年均增长15.96%。新增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57家,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外贸出口总量首次突破百亿美元,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提高到50%和30%以上。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城市幸福指数全面提高。

民生保障成色更足。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48.6亿元,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每年办成100多件民生实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80个贫困村高标准退出、47192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5608名城镇贫困群众实现整体性脱贫解困。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80元、280元提高并统一为795元,分别增长65.6%、184%,累计投入35.4亿元用于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942元提高到46796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693元提高到2092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3∶1缩小到2.24∶1。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8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03万人。累计发放创业贷款59.86亿元。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大病保险参保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运行,参保率达95%以上。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54144户次、3.95亿元,公租房实物配租22869户次,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129510户。

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学位31.8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覆盖率分别达92.69%、93.11%,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7%,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3.3%。豫章师范学院成功升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从58.74万人增加到68.79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1年,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年、1.31年。大力推进健康南昌建设,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从15个增加到25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30169张增加到44206张,养老床位数从1.2万张增加到3.7万张;打造农村颐养之家1159家,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城镇体育场地达1.6万个,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遍布城乡的健身晨(晚)练点位达2000多处。南昌马拉松(英雄马)获评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和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分馆112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93个,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四级网络”全覆盖,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获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影《建军大业》获评全国“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社会治理更加扎实。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创建全面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P2P风险出清,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取得全面胜利。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加强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工作,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面推行“尊崇工作法”,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国家安全、人民防空、防灾减灾、气象、科学普及、财税金融、民族宗教、侨务、援疆帮扶、档案史志、供销、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志愿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连续四年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单位,制定市政府规章4件、修改3件、废止1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2件,累计办理省市人大代表建议1105件、省市政协委员提案2023件,“五型”政府建设纵深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了史无前例的疫情大考和历史罕见的洪灾大考,顺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昌单位,向驻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关心支持南昌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中部省会城市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待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总量还不大,省会首位度还不高;产业实力还不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不完善,千亿产业数量偏少;创新驱动发展成效还不明显,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特色有待彰显,城市治理短板仍然存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体育、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均衡;交通秩序、停车管理、环境卫生、垃圾分类、雨污分流、城市内涝等城市管理方面还存在差距;政策的刚性约束更加严格,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与建设用地的供给矛盾日益凸显;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为能源消耗标定了上限,我市生态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减排治污任重道远;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整治压力较大;政府治理能力、办事效率、服务水平、营商环境优良指数尚需进一步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一定认真对待,着力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考虑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主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高颜值城市,推进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推动南昌在全省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在全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奋力在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中挑重担、勇争先!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把南昌打造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和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都市。

——在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3%左右。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增强。

——在建设高颜值城市上实现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一流水平,国考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6平方米以上,高品质绿色建筑比例稳步提高。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上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突破53亿美元。在大南昌都市圈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新突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3年以上,城镇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达到4个以上,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社会组织数量等反映城市品质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实现高效能治理上实现新突破。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居民办事和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文明城市创建纵深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1以内,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创新引领第一动力,迈出科技强市新步伐

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25年创新型领军企业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000家。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攻坚行动,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深入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汇聚创新资源。深入实施“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持续抓好“人才10条”政策落地落实。扎实推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双百计划”,力争引进培养1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100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洪城计划”,力争引进50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四带”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每年至少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南昌创业就业。推动驻昌高校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才要素、资源、服务等方面有效供给。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与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扩大“洪城科贷通”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载体建设。探索实施以“揭榜挂帅”模式开展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和技术力量引进,“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

强化创新支撑。紧抓国家创新体系战略重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以及航空科创城、中医药科创城、VR科创城、创新型县区和乡镇建设。梯次构建具有南昌特色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高标准推进中国(南昌)科学岛、江西(昌北)高校科创谷;围绕光电、航空、VR、汽车、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领域,探索谋划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为南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南昌植物园、中国信通院江西研究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建设,积极与中科院、工程院等“大院大所”及国内名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为争取建设省实验室,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奠定基础。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创中心合作,承接研发机构技术转移、科技孵化、产业运作。

(二)突出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活跨越发展新动能

拓展改革深度。坚持全链条、全周期、全市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完成国有控股平台专业化整合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法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优化市县两级政府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力推进产业资本运营体系改革。着力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纵深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资本市场服务江西基地落户,不断壮大资本市场洪城板块。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深化供销综合改革,组建南昌供销集团。深化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运营体制、人事和薪酬制度及监管体制等改革。

增创开放优势。抢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争创江西自贸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与广东各发达城市的全方位合作,加快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努力打造全省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引领区、高质量产业开放合作先行区、高能级要素资源导入核心承载区、高标准交流合作样板区。加快建设中国(南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入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平台建设,做强做优国际智慧空港和向塘国际陆港,构建“南北呼应”的国际性开放平台。依托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飞行大会、世界绿博会等会展活动,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

优化营商环境。严格对标对表国际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着力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务实管用的改革发展举措,把南昌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加快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六多合一”升级版,大力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大承诺、大容缺、大模拟”超简审批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完善项目代办服务机制。深入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活动。开展“放权活区”试点,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深入推进“三同”10工作,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11,强化“两个健康”12导向,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继续完善市县领导挂点帮扶企业制度、走访企业和帮办服务制度,建立政企沟通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制度化解决问题机制,着力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无求亦关心关怀成常态”的亲清政商服务品牌。

(三)突出产业强市硬核支撑,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强市。深入推进国家“03专项”,加速发展5G和物联网上下游产业。大力推进国家“5G规模组网建设及运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加大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力度,率先构建全国领先的“双5G、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2万座。加快VR、大数据和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产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壮大红谷滩区、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和小蓝经开区数字经济集聚区,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规模化发展,打造全国产业数字化改革示范区。高水平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吸引国内外顶尖数字企业、技术力量、创投资本投资南昌,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制度规则和平台机构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夯实南昌工业经济发展底盘,重塑“南昌制造”辉煌。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提升,积极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技术更新和改造升级,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努力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抢占制高点。聚焦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及产业链提升行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延链、强链、补链工程,推动电子信息、航空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发展,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3年达到3000亿元,2025年达到5000亿元规模。深入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三化”13管理提标提档等行动,提升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优化服务业布局,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创意中心、综合消费中心、总部营运中心,发展壮大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人力资源、节能环保、会展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健身休闲、家庭服务等幸福产业,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平台经济、融合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服务经济。推动国内外高端现代服务业主体来昌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深入推进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建设,进一步集聚金融产业资源,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金融产业园。实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动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梅岭、滕王阁、八一起义、八大山人等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升级,构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打造享誉国内的旅游目的地。

(四)突出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铸造提速发展新引擎

持续释放消费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加速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实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前移。着力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全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试点,全面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力争建设100个以上便民生活圈,持续激发消费需求和潜力。实施重点商圈品质提升行动,引进和培育商贸品牌,支持流量经济、夜经济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带动消费扩容提质。整合南昌文化、旅游、体育等优质特色资源,大力打造南昌赣菜品牌,培育打造江西米粉特色街,全力承办绿博会、家博会等一系列展会,不断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强日常消费领域监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打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围绕产业、创新、交通、信息化、农业、城市功能更新、生态、文旅、民生、碳达峰等十大领域,抓紧谋划、加快推进一批着眼长远的战略性项目。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大力推进重大科创平台、综合交通、水利、信息网络、地下综合管廊、开放平台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重大基础投资。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平台投资,加大对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社会民生等兜底线、促公平的保障性领域投入。强化招商引资驱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有效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决策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实施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切实提高投资规模效益。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升资本市场化运作水平。支持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公共服务、经营性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信心。

加快畅通经济循环。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强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昌景黄铁路、南昌高铁东站、昌九高铁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以南昌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常岳昌高铁前期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武咸昌、昌福厦铁路前期工作,构建大南昌都市圈内1小时、省内各设区市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的国内“123”出行交通圈,构建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水陆空“无缝对接”多式联运模式,完成姚湾码头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现代集疏运体系。推进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城乡高效配送网络,统筹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站点资源,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品牌兴市行动,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维护品牌权益,打响“南昌制造”“南昌服务”“南昌消费”品牌。全力推进高端人才、先进产业、优势资源、资本等要素集聚,努力打造中部地区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高地。

(五)突出区域协调谋篇布局,提升省会城市新能级

着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高水平编制实施《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布局,有序推动城市“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空港、陆港、高铁东站、九望、洪都、现代职教城以及南昌县城、红谷滩区南延区域等功能片区,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实施路网畅通行动,加快推进西二环、北二环、东二环、九洲高架东延、九龙大桥、洪州大桥等重大城区交通项目建设,研究推进老城区东西向骨干道路快速化工程,全面构建城市“三环”和“十横十纵”干线路网,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东延和2号线东延建设,尽快启动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加快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性、立体化交通体系。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统筹推进老旧燃气管网、空中网线等改造,推进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合理布局建设停车场、农贸市场、社区服务站等基础设施,采取“微更新”“渐进式”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和功能品质,努力做到水通、路平、墙美、灯亮、线齐、窗明。深入实施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加大历史建筑、历史遗存挖掘和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绳金塔、万寿宫、进贤仓等历史文化街区优化提升,强化对城市“天际线”、江河湖“岸际线”管控,加快梅岭揽山入城步伐,打造城市中央公园,推动城市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良好互动、共治共享”的原则,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城市管理体系。按照智慧化、现代化方向,着力推进市域数字平台整合,打通信息壁垒、强化功能衔接,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积极打破行政壁垒,主动加强与九江、抚州、宜春、上饶、赣江新区的空间优化、战略协作、功能耦合,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进程,着力推动都市圈核心提升、网络衔接、梯次带动、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富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进一步完善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完善区际利益补偿、区域合作互助、市场融合发展、环境保护协同、区域城市会商等制度。加强与九江临港产业协同互动,推进昌抚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与丰樟高率先实现“一体化”进程,加快与鄱余万、奉靖永等地区协同发展。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14重要要求,完善动态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分类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村第一书记派驻全覆盖,统筹5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有特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树立乡村振兴“南昌样板”。实施路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路网再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再提升“两整治两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让南昌的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步伐,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健全粮食生产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完成市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退城进郊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计划”,提高乡镇、村基层服务保障能力,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六)突出生态优先基本导向,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持续抓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大力实施城区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全力补齐生态环保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巩固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果,力争赣江干流达到Ⅱ类水质,不断提升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经济、水文化保障能力,构建治水新格局。开工建设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和裘家洲——老官洲生态修复项目。稳步提升空气质量,加大社会源、移动源综合治理,深化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全面管控各类扬尘污染,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国省会城市领先、中部省会城市领跑。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实施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行动,全面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利用和处置能力水平。

加快低碳循环发展。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推进钢铁、能源、运输、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探索开展GEP核算,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生态资源市场体系、多元化生态补偿体系。加快“两山”转换通道,加快开展“两山银行”“湿地银行”“生态银行”试点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发展再制造服务等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步伐。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开展“绿色细胞”创建行动,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用能权交易制度,建设各类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争创全国区域性生态产品中心。

持续厚植绿色底蕴。守护好山脉、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统筹实施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进森林“四化”建设,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森林固碳能力。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鸟类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系统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巩固提升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加大赣江扬子洲段江豚保护力度。探索鄱阳湖区、赣江流域、抚河流域、西部山林区和东南部湿地组团等生态单元治理模式,加快推进白鹤小镇建设,描绘好新时代南昌“富春山居图”。

(七)突出共同富裕美好愿景,书写民生福祉新答卷

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全市、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实事,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加快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合理分担、动态调整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推进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全面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快建设“三大类、六小类”社会福利设施体系15。实施“福康工程”,加强残疾预防,健全“老弱病残幼”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聚焦新需求新需要,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城乡均衡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完善援企稳岗扶持政策体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重视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中小学布点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打造“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投入和师资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职业教育提质扩容,推进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建设,筹建南昌技师学院,打造中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完成豫章师范学院合格评估工作。深入推进健康南昌建设,开展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基层疾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急救中心、卫生应急指挥与检验中心建设。推进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统筹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置,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让人民享有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提高兵员征集质量,巩固提升“尊崇工作法”,做好人民防空、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和国防教育工作,推进八一干部学院建设,创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城,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聚焦促和谐保稳定,创新社会治理。广泛开展“八五”普法,继续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全力构建“昌治久安”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平安医院、“花朵护卫工程”“雪亮工程”等建设,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行“邱娥国工作法”,推动县(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体制机制,全力推进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始终保持对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不断巩固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成效。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防汛抗旱、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积极妥善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昌、法治南昌,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全市人民的重托庄严而神圣,政府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持续强化忠诚型政府建设。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持续强化创新型政府建设。成立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集约集成、高效便捷的现代政府。强化新型智库建设,紧紧扭住“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工作,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提升跨越发展的操作水平。践行“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多创工作亮点,勇争示范试点。

持续强化担当型政府建设。完善政府工作执行落实机制,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协同化”,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闭环管理,推动各项工作从部署到落实都环环相扣、有始有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三公”经费,规范政府投资类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做到该做的事一刻不能等、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坚决杜绝工作打折扣、执行不到位、“新官不理旧账、新官慢理旧事”等问题,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考核评价、关心关爱等机制,在全市政府系统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持续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大力弘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用好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企业直通车、媒体问政等平台,畅通民营企业和人民群众维权渠道,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持续强化过硬型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引领,建设执法严明的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司法、审计、统计、舆论、社会等各方面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心聚力、继往开来,努力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南昌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注释

1.“六多合一”:多证合一、多规合一、多介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

2.“三大超简”审批:推行容缺、模拟、承诺,重大重点项目超简审批;全链放权、授权,新基建、民生等项目超简审批;试行拿地即开工,社会投资工业项目超简审批。

3.国家级特色商业街2条:东湖区胜利路步行街、西湖区绳金塔商业特色街区。

4.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南昌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

6.“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7.“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一环”为南昌绕城高速;“八射”为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南昌至德兴高速公路、南昌至玉山高速公路、南昌至黎川高速公路、南昌至定南高速公路、南昌至萍乡高速公路、南昌至上栗高速公路、南昌至铜鼓高速公路。

8.“十纵十横”城市干线路网:包括里程约254公里的“五横三纵”快速路和里程约317公里的“五横七纵”干线性主干道。“五横三纵”快速路中“五横”自北向南依次为英雄大道、玉屏大道——英雄大桥——民丰路——东元路——艾溪湖北路、昌湾大道——前湖大道——九洲大街——新溪桥路、昌南大道、小蓝大道——澄湖北大道;“三纵”自西向东依次为枫生快速、高新大道、天祥大道。“五横七纵”干线性主干道中“五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志敏大道——梅林大街、黄家湖路——八一大桥——阳明路——火炬大街、红湾路——南斯友好路——南昌大桥——洪城路——解放路、新鸿大道——东莲路、汽车大道——莲武路;“七纵”自西向东依次为昌西大道、机场路——丰和大道(南延)、沿江大道、桃花路、洪都大道北延——洪都大道——井冈山大道、昌东大道(南延)、航空路。

9.跨境电商“1210”“9610”“9710”“9810”出口模式:海关监管方式代码“1210”:“1210”海关监管方式适用于境内个人或电商企业在经海关认可的电商平台实现跨境交易,并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进出的电商零售进出境商品。代码“9610”:跨境电商B2C出口“9610”适用于境内跨境电商企业与境外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销售平台达成交易。代码“9710”: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9710”适用于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的货物。代码“9810”: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适用于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的货物。

10.“三同”: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

11.“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2.“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13.“两型三化”:提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开发区的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

14.“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5.“三大类、六小类”社会福利设施体系:“三大类”:老龄设施、福利设施、社会救助设施。“六小类”:居家养老设施、社区养老设施、机构养老设施、儿童福利设施、残疾人设施和社会救助设施。

关联稿件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