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2001年南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

——在南昌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001年6月30日)

李豆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并就《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若干重要问题作出说明,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时期政府工作的简要回顾

“九五”期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攻克难点、振兴南昌”的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实施“两商先行、两业提升、三城并重、项目推进、责任到人”的“20字”工作方略,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战胜了98特大洪灾,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全面完成“九五”计划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9.1亿元,年均增长8.0%。到“九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435.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1.8%;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人均财政总收入1041元,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由“八五”期末的第21位上升到第19位和由第19位上升到第16位。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九五”期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6∶46∶38调整为10.6∶47.2∶42.2。全市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由78.9%上升到83.1%,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7.2%上升到56.6%;工贸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工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大中型工业企业个数由109个增加到123个,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7.2%上升到64.4%;全市共有各类市场268个,年成交额15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商品批发市场由1个增加到15个,交易额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的89.2%。洪城大市场跻身全国九大日用品重点批发市场行列。旅游产业日趋壮大,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个私经济发展较快,全市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总户数和注册资金总额分别增长10%和4.3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6%上升到3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由12.9%上升到21.5%。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所进展,全市累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12户,企业集团19户,市直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58户。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企业,对277户小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风险承包、租赁、兼并、托管、分块搞活、靠大联大、破产等形式改革,并下放了49户市属小企业的管理权限。重点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江铃、江纸、江纺、长运、百友集团、洪城大厦6家重点企业去年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1.9%,利税增长72.5%。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资产营运、管理和监督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统筹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70%,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三条保障线”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四是对外开放呈现新的格局。五年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7项,实际利用外资5.39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90亿元,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引资总额的54.3%和86.2%。出口市场已扩展到日本、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累计出口创汇5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1.7倍。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工业园起步区初具规模。国内外经济协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南京、武汉、福州经济协作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了与日本高松市、芬兰瓦托两市等国外友城的关系。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税外收费登记簿和检查申请制度,成立了南昌市投资与建设项目统一审批办证中心。

五是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九五”期间,累计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达110亿元,南昌新火车站、昌北民用机场、新八一大桥、青云水厂(二期)、麦园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批重点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公交线路12条,新增供水管网243公里;完成了八一大道、井冈山大道、中山路、胜利路等21条老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新增城市道路150多公里;新装、改装路灯5350盏,恢复了140多条小街小巷的路灯。红谷滩中心区三大中心六栋建筑已全部封顶并完成外装修,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目标加速施工,一江两岸道路及配套等工程全面完成,“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初具雏形;朝阳洲地区建设西路以北的路网综合建设和改造全面铺开,朝阳污水处理厂已基本竣工;市八一体育场投入使用,绳金塔全面维修亮化,象湖公园建设初具规模,城区新铺彩色人行道板30多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3%,比1995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市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巩固扩大。近三年水利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城市防洪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城市排涝能力扩大1倍;农村外洪圩堤防洪均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移民建镇累计完成政府投资1.82亿元,14332家农户喜迁新居。县乡公路大部分实现硬化,铺设改造县乡道路路面788.98公里。城市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顺利进行。全市建制镇发展到47个,占全市乡镇的比重达到48.96%,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2%。城市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9.4%,在全国38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排名第13位。

六是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九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4.1%上升到38.5%;全市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45%上升到55%,高等院校毛入学率由12%上升到16%。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文学艺术产品、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服务质量逐年提高,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文物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城区有线电视光缆主线路改造,城区有线电视分配网络750兆带宽主干线改造全面完成,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0%。三级卫生医疗保健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8.53%;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乡镇卫生院危房率由126%下降到1%以内。全市人口年均出生率为15.4‰,计划生育率年平均为93%。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1998年荣获“全省文明城市”称号,1999年跨入“全国卫生先进城市”行列,并荣获“全国第三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先进城市”;2000年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政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民主监督,依法行政水平有所提高。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监察机关共查处违纪案件1058起,处理1096人,挽回经济损失738.42万元。全面完成“三五”普法任务,群众法制观念得到增强,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落实,预防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坚持“市长值班电话”制度,积极为市民排忧解难。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建设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在稳定社会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安全、统计、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参事、地方志、地名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是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734元,年均增长11.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90元,年均增长8.0%。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10.4平方米;全市农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超过26平方米。居民用电、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市区家庭燃气率为87.1%。城镇和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程度分别达到95.6%和92.7%,均超过国家规定90%的基本实现标准。

各位代表,“九五”期间成绩的取得,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指引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大力支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全市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南昌振兴的海内外朋友,向驻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广大公安干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南昌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不断营造解放思想的氛围不够。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计划经济的痕迹。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子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工业缺乏支撑全市经济的支柱企业和名牌产品;农村工业化进展缓慢,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份额较低。三是社会投资不足。社会投资年均增长幅度不大,民间投资比重小。四是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出口创汇企业和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太少;招商引资缺乏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好项目、大项目;投资软环境不尽人意。五是城市管理水平不高。面向市场筹措资金能力不强,城市建设投资力度不大。六是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城市劳动力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跨入新世纪的南昌,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和困难并存。今后5到10年,我们要努力做好“两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南昌经济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率先在全省实现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使南昌早日成为现代文明花园城市。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历史的责任。我们必须用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充分认识和把握历史机遇,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以思想大解放来推动全市干部群众认识的大提高,以观念的大转变来推进全市经济的大跨越,坚定不移地朝着长远目标前进。

“十五”时期,是做好“两篇大文章”的关键五年。制定一个积极进取又切实可行的五年计划,对南昌巩固“九五”成就,开创“十五”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提交大会审议的《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是遵照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关于制定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省委、省政府对南昌工作提出的要求编制的,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形成的,贯彻了群众路线,体现了民主、科学决策的精神,集中了方方面面的智慧。

《纲要(草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突出加快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进程,突出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力度,突出科教兴市、依法治市、以德治市,充分体现了不断增强南昌经济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加快把南昌建成现代文明花园城市步伐,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要求。

《纲要(草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出发,不再设定产品产量指标和微观经济指标,只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预测性指标。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7%。

关于南昌“十五”计划的《纲要(草案)》已经发给各位代表,请大家审议。这里,我着重讲九个问题:

(一)加快城市工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信息化。致力于“山海计划”的具体实施,一方面瞄准世界跨国公司和国内重点企业,靠大联大,引进和培育几个国家级的大型骨干企业,形成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支柱企业和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从城区“退二进三”抓起,加快国有中小企业退出步伐,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着眼工业规模扩张、水平提升和所有制结构优化,重点抓好“两区一园一廊”。“两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新型工业为主;“一园”为县区工业园,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一廊”为沿南高公路两侧,扩大现有企业规模和以退城进郊企业、小蓝工业园组成。扩大高新区政策的覆盖面,凡是市内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资产重组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均可享受高新区政策,使“两区一园一廊”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加快用信息技术重点改造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和现代生物医药等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初步形成大企业强、小企业精的格局。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一是大力引进和发展金融、保险业。面向国内外吸引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到南昌开办分支机构,进一步繁荣证券、保险等金融市场;二是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商贸流通业先行步伐,重点培育和发展10个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商品大市场。三是推动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南昌京九线上唯一省会城市优势,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大力培育仓储、配送、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物流业,加快商贸流通业态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四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发展高档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行业,使旅游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把南昌建成京九、浙赣铁路沿线上的旅游热点城市和全省旅游集散中心。五是大力培育会展等新型服务业,完善统一、规范、有序的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市场配置生产要素能力。

(三)以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以城市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突出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特色,在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圈层上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跳出农业抓农业,一是重点抓好县乡城镇的建设和拓展,为农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植以工商税收为主的县乡财源;二是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农民带动起来;三是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反租倒包”土地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8%。

(四)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牵动全局的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稳定安全的法治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增强对投资者尤其是外商的吸引力。积极适应WTO规则要求,不失时机地拓展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相关政策,重点推进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项目招商引资。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产业优化、产品升级,把我市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之中。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南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南引东接”、“南联西进”力度,活跃产品、劳务、技术等市场。巩固传统出口产品和市场,积极开拓新兴海外市场。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南昌的国际知名度。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降低市场门槛,进一步完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法规,严厉打击阻碍经济发展的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构建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运营渠道,引导并加快科研成果向民营企业转化,大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含量。加快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乡镇企业“再创业”。到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

(六)围绕建设现代文明花园城市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和经营力度。按照“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要求,一是高起点编制好城市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加大投入,组织力量,按照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公开招标确定修建性详规。二是迅速开展新一轮城市建设。按照200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的规划要求,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打好土地、基础设施、城市品牌“三张牌”,把握土地投放节奏,放开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树立好“英雄城”品牌形象。以红谷滩中心区为重点,加大昌北地区基础性、功能性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进程,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高质量地完成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双十”工程,为形成“双城七片区、轴环串联、分级多中心、依山傍水”的现代文明花园城市打下基础。三是采取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适当提高容积率的办法,走集中连片开发、点线面结合的路子,加大旧城成片改造开发力度,力争“改造一片老城区,形成一个新花园”。同时,加快庐山南大道、滨江路、八一大道、沿江路、中山路、胜利路、北京东路等景观道路建设。四是积极推进防空、防火、防洪体系建设进程,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五是下放小城镇建设部分管理权限,集中力量抓好14个省级重点镇和公路沿线、县城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加快县乡公路网络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六是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区体制改革,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进一步理顺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按照责权统一、权随事走的原则,建立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在市政、绿化、环卫、物业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重视社区建设,加强街道、居委会工作,尽快形成区街工作社区化、社区建设社会化、工作队伍专业化和服务群众多样化的新格局。

(七)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科技教育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产权多元化进程,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建立和完善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要素市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放到调控经济运行、维护社会公平、管理公共事务、监管国有资产等方面。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推行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住房、价格、粮食流通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改革。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发展各类知识性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重视专利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三是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的发展。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九年制,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

(八)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并重,加快构筑南昌人才资源高地。按照建设与2l世纪南昌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的需要,把强化南昌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促进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一是树立开放性人才观,做大做强南昌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人才发展基金、人才储备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各类人才。二是改革现行用人制度,打破人才地域、单位、身份界限,促进各类人才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三是改革现行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要素分配相结合,落实重奖政策。四是坚持人才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方向,突出建立造就企业家的机制,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现代营销策略和资本运作手段的培训,加强机关干部公务员必备常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培训。五是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吸纳两条腿走路,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环境,搞好人才服务,重点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风险投资与经营人才,加快人才资源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集聚。到2005年,全市专业技

术人员占总人口7%以上。

(九)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把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产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发展城乡个体和私营经济,进一步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创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推行弹性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与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与农村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提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农村饮用自来水覆盖率达到4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起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继续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市民体育参与率,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坚持依法治市、以德治市,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推动我市两个建设深入向前发展。继续按照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并重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八一”精神,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造一流的市民素质、服务水平、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民兵、预备役调整改革,增强国防后备力量,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调解、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好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健全和完善依法行政监督保障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严厉查处公务员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扎实抓好2001年的主要工作

2001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出口创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1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6‰以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年初我们已经作出了详尽的部署,各县区、各部门正在狠抓落实。从1—5月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财政增幅大为提高,农民增收加快,工业经济效益好转,消费品市场趋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招商引资出现转机。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两个置换”步伐,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加速产权流动流转,推动“山海计划”的落实,着力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二是以推行农村土地“反租倒包”等经营权流转制度和农产品市场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扶优、扶乡、扶贫“三扶”工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减负增收,维护农村稳定;三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旅游、社区服务、非义务教育等产业,加速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四是突出优化发展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规模较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上升;五是继续坚持“三城并重”,在新城区拓展、老城区美化、小城镇建设上有新突破;六是以强化“三条保障线”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广开社会就业渠道;七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实行“严打”、“严防”、“严管”、“严治”相结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八是积极实施机构改革,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公益性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九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塑造省会城市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群众团体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建立起一个“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更好地带领全市人民投身于新世纪发展的宏伟事业。

各位代表,新的世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坚信,全市人民一定会更加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实现我市“十五”宏伟目标,为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