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举行

来源:南昌市发改委 发布日期:2021-03-31 15:05:53 浏览量: 字体

3月30日上午,南昌市政府新闻办、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

图片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贾彧超介绍《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何彦军,市发改委区域科科长杨广根、交通科科长袁辉、规划科负责人陈羽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雷丽红主持新闻发布会。

图片

首先,市发改委贾彧超主任对《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总体考虑、主要内容和目标定位等进行了主旨发布。

编制过程

南昌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从2019年8月启动,历经前期调研、搭建框架、起草及征求意见、论证报批等阶段,数易其稿而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成立了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工作部署会和专题研究会,指导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在此过程中,围绕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26个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产业、交通、民生等重点领域,提出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组建了由50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智力支持;印发了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同步推进53个专项规划编制;广泛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4000余条,其中200多条高质量建言已融入《规划纲要》中;立足南昌实际,研究发展大势,汇众智聚众力,最终形成了《规划纲要》。

总体考虑

《规划纲要》的编制,重点研究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呼应社会各界对南昌未来发展的期许,努力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吃透中央、省委精神和联系南昌实际紧密结合,勾画“宏伟蓝图”。二是坚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密结合,构建“四梁八柱”。三是坚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树立全球视野和找准战略支点紧密结合,凸显“换道超车”。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整体提升与补短板紧密结合,回应“群众所盼”。五是坚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战略体系重塑和项目谋划实施紧密结合,打造“行动指南”。

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共十六篇五十四章9万余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篇,主要阐述南昌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目标定位和战略布局等。

第二部分为第二篇至第十五篇,主要是紧扣发展目标,谋划提出了十四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数字南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深层次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南昌样板、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之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昌等。

第三部分为第十六篇,主要对加强规划实施保障进行安排。同时,为增强规划可读性,《规划纲要》中共设置了37个专栏,强化对每项重点任务的实施路径支撑。

目标定位

《规划纲要》与市委规划建议保持高度衔接,锚定到二〇三五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南昌发展定位:围绕“富有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令人向往的中国智造新城、山水名城”城市愿景,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验区、国家现代流通体系重要枢纽。

展望2035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新南昌基本建成,大南昌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板块。

全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智造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和全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聚焦“十四五”,明确“到2025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文化引力和生态魅力迈上新台阶,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在全省的核心龙头地位更加突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谱写出新时代‘五城’建设新篇章”的总体目标。

具体体现为“七个新”,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驱动迸发新势能、改革开放开创新境界、城市品质实现新跨越、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市域治理谱写新篇章。

同时,按照导向性和系统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前瞻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围绕综合质效、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和民生福祉六个方面,设置了31个具体指标,包括10个约束性指标和21个预期性指标。

到2025年,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万美元,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3%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0%。

主旨发布结束后,媒体记者围绕创新、民生、大南昌都市圈、交通、新兴产业等领域提出一些社会关心的问题,发布人进行一一作答。

问题1:国家把创新放在了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请问南昌“十四五”时期,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重点部署?

图片

何彦军副主任进行了回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具体来说,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部署和安排。

第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力推进“赣籍英才返乡计划”“洪城计划”“洪燕领航”“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等人才工程,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高层次人才、中端人才、基础性人才政策全覆盖,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第二,提升创新发展能级。以超常规手段建设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搭建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开放合作,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第三,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全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和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完善创新成果交易转化机制,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第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问题2: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市民,请问南昌“十四五”时期,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图片

陈羽科长进行了回答

《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引导零工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就业形式规范发展。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加大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能力。优化自主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

二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扩大规模及覆盖面。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健全中小学布点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扎实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高标准推进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项目建设,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高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豫章师范学院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本科院校。

三是着力推进健康南昌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每个县区建成1个符合标准的疾控机构。统筹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置,基本实现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大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打造喻嘉言中医药文化名片,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

四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培育养老新业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家庭养老病床纳入医保报销。

问题3:城市群和都市圈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省委省政府将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请问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如何在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中扛起省会担当?

图片


杨广根科长进行了回答

当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既是我省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提升南昌城市能级,增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深入推进“内融外联”,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内融方面。重点在五个领域,与圈内城市展开合作。

一是交通互联互通。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增开南昌至樟树、丰城、高安、抚州等城际列车,打造以南昌市为核心,周边县市区为节点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产业协同发展。以产业园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功能互补,实现圈层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鼓励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共建产业协同合作示范园区,有序推进都市圈产业园区(功能区)布局和发展方向优化;探索建立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

三是公共服务共享。加大都市圈内医疗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和三级医院推进集团化异地办学办医;联合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推行都市圈内A级旅游景区实行“旅游年票制”;推进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流程优化和参保信息共通共享,实现社保业务同城化;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城际公交化运营,开通南昌市至都市圈范围内城市城际公交线路等。

四是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大南昌都市圈警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联查联控,预防和打击跨区域犯罪;加强大南昌都市圈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共用;联合组建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联盟,鼓励在昌金融机构在都市圈内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

五是环境联防联控。统筹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强化都市圈生态网络共建、环境联防联治,建立大南昌都市圈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垃圾处置能力共建共享,联合打击跨区域转运偷倒垃圾等环境违法行为。

外联方面。携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

深入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全面深化与武汉、长沙、合肥之间的战略合作与发展联动,在推动中部崛起中发展南昌,在参与区域竞合中增强城市影响力和话语权。

协同建立健全规划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国家编制新一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共同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重点在金融科创要素对接、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政务服务优化、教育科研协作、科技资源共享、公共资源交易合作、法律服务协作、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金融+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数字身份认证标准对接、文化旅游互动、医保合作深化、市场监管一体化、跨区域警情调度指挥协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问题4: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请问关于“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我市是如何谋划的?

图片

袁辉科长进行了回答

未来五年,我市要全力打造国际性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加快构建都市圈内1小时、全省设区市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5小时的快速综合交通网络,引领和支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一是强化外联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推进以南昌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加强与国家干线衔接,更优连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长三角等国家重大战略空间,更好联动省内沿线城市组团发展。推进公路路网建设,加快形成“一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构建“一环十三射”城际干线公路网布局。推进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密航线网络,新增国际国内航线,完善集疏运系统,打造区域枢纽机场、江西省对外开放核心门户。推进赣江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快建设南昌港亿吨大港,打造国家内河主枢纽港,构建“一港十区两核心”港区布局,形成干支畅通、江海直达的内河水运体系。

二是优化内畅交通网络布局。构建高效城市道路网络,完善跨江通道体系。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网。打造城市绿色慢行空间和高品质绿道系统,促进自行车、步行交通和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建设无缝换乘、多式联运的综合客货运枢纽,构建“快进快出”的集疏运体系。

问题5: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问“十四五”时期,南昌市在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

图片

何彦军副主任进行了回答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我们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十三五”时期,我市形成了“4+4+X”产业体系,第一个4指的就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未来五年,我们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力打造三大国际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九条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焦电子信息制造、信息技术服务与软件业等,以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为动力,以产业大环境塑造为支撑,持续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重点打造虚拟现实、移动智能终端、LED、5G四条产业链。

二是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面向重大疾病治疗和疫情防控,聚焦生物产业、医药、生命健康制造和医疗器械等,以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为主线,加强产业化项目和技术的同步引进,快速提升产业整体规模,推进“医、药、养”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磅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打造中医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三条产业链。

三是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挥数字科技优势,聚焦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机床与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输出未来工厂建设解决方案,提升高端装备产业综合实力。重点打造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航空两条产业链。

关联稿件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