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规划信息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昌市贯彻落实《江西省“十四五”消费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访问量: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市直各有关单位:

《南昌市贯彻落实<江西省“十四五”消费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3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贯彻落实《江西省“十四五”消费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十四五”消费升级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作用,推动我市加快消费升级,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顺应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聚焦消费升级,推动实物消费提档升级,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全面释放消费潜力,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建设全国重要消费目的地,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提供重要支撑。

二、重点任务与分工

(一)推动实物消费提档升级

1.稳定扩大汽车消费。把握产业变革大趋势,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优化汽车市场供给。贯彻执行减征二手车销售增值税、支持老旧柴油货车淘汰等政策措施。有序推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落实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高技术水平新能源汽车。依法有序放开汽车改装市场,积极发展汽车会展、汽车赛事、自驾旅游、汽车文化、汽车改装等相关产业,深挖汽车后市场潜力。促进二手车流通,开展“汽车下乡”促销活动,深挖农村汽车消费潜力。开展车联网电信业务商用试验,打造智慧出行平台“车城网”。优化社区、街区、商业网点、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周边地面及地下空间利用,完善充电电源配置和布局,支持住宅区地下车库(位)充电桩改造。鼓励充电桩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住建局)

2.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推动家电更新消费试点,研究家庭耐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健全废旧家电产品回收流通体系。鼓励家电企业开展让利促销活动,发放消费优惠券,鼓励消费者购买新家电产品。发展二手家电交易,通过开展“城市闲置物品交易大集”活动、开设跳蚤市场和闲置物品网络交易平台等促进闲置物品共享流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和平台举办覆盖城乡的家电以旧换新等更新消费活动,“十四五”期间,力争各县区每年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不少于2次。探索家电新型消费模式,围绕大学生、务工人员等消费群体以及员工临时住房需求大的企业,开展符合其消费特点和消费能力的家电租赁业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3.健康发展住房消费始终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继续推进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建立健全住房租赁信息服务和监管系统平台,逐步推动房屋租赁合同网上登记备案。大力培育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区)组建或依托现有国有企业组建国有住房租赁发展投资公司,开展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的建设和运营。鼓励通过新增用地专门建设租赁住房,在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租赁住房,利用整幢既有房屋用于出租,将商业办公用房、工业厂房等非住宅依法依规改造为租赁住房等方式,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不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到2025年,新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8万套(间)。(责任单位:市局、市住建局、市国资委)

4.培育壮大绿色消费把绿色消费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消费产品供给。积极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引导消费者优先购买使用能效水效领跑者产品。依据国家标准,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实施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以稻米、蔬菜、水果、中药材、生猪、水禽、大闸蟹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强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管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绿色农业规模,提升绿色农产品消费。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推行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鼓励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到2025年,力争城镇新建建筑要普遍达到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加大国家流通领域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目录推广,鼓励流通企业采购和销售绿色产品。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推行政府、国有企业绿色采购。在博览会、实体店和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区。扩大“南昌绿色生态”标志制度覆盖面,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会展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培育社会绿色文化风尚,推广绿色生活价值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局、市委宣传部)

5.推广普及信息消费提高信息产品供给水平,依托移动智能终端、数字视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视频等优势产业集群,大力丰富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企业“入网上云”工程、数字开发区培育工程,实施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教育等系列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智慧灌溉、智慧种业、智慧渔业、智慧畜牧、智慧农机示范工程。到2025年底,打造23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信息产品,推动5G+4K+8K+VR/AR技术产品融合应用。积极融入中国5G超高清视频融合服务平台,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一体化发展,建设智慧广电生态体系。加强5G数字流动医院(巡诊车)、5G急救设施、智能诊疗包、智能健康检测设医疗机器人、数字传感器等智能化医疗装备研发设计和生产,推广智能诊疗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服务。把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新建(在建)和老旧小区、园区、楼宇加强相关配套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2万个,5G通达率达100%,满足不同于区域、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应用需求,网络供给能力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结合打造南昌VR(虚拟现实)产业高地,积极推动VR技术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商贸、会展等产业跨界融合,丰富信息消费体验,推动南昌成为中部数字信息主产地和消费目的地。探索举办南昌信息消费节,鼓励各县区和行业开展信息消费体验周、优秀案例展示等各种体验活动,打造一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扩大信息消费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

(二务消费提质扩容

1.提振住宿餐饮消费坚持标准引领,探索开展“星级住宿”“舒心住宿”“品质住宿”等创建活动,大力推动住宿业高质量发展。举办“南昌放心住”等系列活动,鼓励行业协会评选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酒店、民宿排行榜,加大推广力度,带动线下消费热潮。实施民宿业和乡村旅游创客行动,支持文化、旅游、科技、设计等专业人才、大学毕业生参与民宿项目开发。将地域文化、本土文化融入民宿开发与建设,通过多业态发展、多价值挖掘,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等极具文化创意和景观美学的乡村特色民宿产品,凸显民宿地域文化特色,提高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力打造赣菜品牌,宣传推广赣菜“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开展“南昌市美食街”建设提升工程,建设美食强市。重点培育20家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的餐饮龙头企业,打造2-3条省级特色美食街,建设一批赣菜原材料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使赣菜生态食材优势进一步凸显,传统技艺进一步推广,消费规模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把赣菜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菜系。对在特色餐饮文化街区、商圈、开放式公园以及有条件的开敞空间慢行系统等不影响通行的区域,支持有序放开酒吧、咖啡店、轻餐饮店等“外摆位”限制,拓展商品和服务展示空间,提升消费体验。鼓励线上餐饮平台加大促销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用餐理念,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振餐饮消费信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2.促进文化多元消费鼓励开发线上文化体验产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形成多元文化消费场景。大力推进文化演艺发展,鼓励城市发展高品位音乐专场演出,引导4A及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等规划建设具有鲜明赣鄱文化特色的原创IP剧场,推出一批精品实景演艺项目,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中小型旅游演艺项目,丰富文化消费产品类型。大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县、区(开发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三馆。大力支持陶瓷、中医药、工业遗产等国有特色博物馆建设,到2025年,全市国有县(区)级综合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达到30个,力争博物馆年观众人次超过500万。鼓励为文化演艺场所、文化场馆、文创商店等合理配置餐饮体验、购物体验、文化休憩空间,营造更加优质的文化消费体验环境。支持文化遗产地和各类文博场馆优化旅游功能,支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创设一批可作为非遗体验场所和旅游目的地的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拓展以文化体验、文化消费为引领的文化输出渠道。推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单的遗址博物馆建设。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推动建设非遗馆(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发挥我市红色文化优势,打造一批党性教育示范机构、示范点。组织实施“南昌国际军乐节”等对外交流活动,创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制定实施消费惠民政策措施,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举办文化消费季、消费月和数字文化消费体验等促进消费的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构建有序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具有南昌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集聚地。(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工信局)

3.激发旅游综合消费营造全季全时消费场景,优化全市旅游产品供给,积极培育适合夏季和冬季的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全季消费新局面,推进日夜全时旅游消费体系,积极申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内大循环文旅消费集聚区平台。实施精品路线联动工程,积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文旅精品路线。继续推动落实国有景区门票减免政策,激发城乡居民出游,吸引外来游客;举办南昌市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消费节,举办创新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构建政府引导、商家让利、市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提升旅游消费欲望和旅游消费水平。提高南昌市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提升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在具备条件且用户需求较强的地方,优先部署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到2025年,实现全市旅游消费场所除现金支付外,都能支持银行卡或移动支付,互联网售票和4G/5G网络覆盖率超过90%,旅游消费便捷程度显著提高。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氛围,深入推进南昌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优化旅游市场发展环境,强化旅游市场服务和监管,发挥行业管理在引导规范旅游消费市场的积极作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

4.提质健康养老消费推动医疗服务从治疗服务为主逐渐向以健康服务为主转变。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提供全科医学服务、康复照护、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修订完善南昌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完善社会办医政策,做优做强针灸、热敏灸、骨伤、肛肠、妇科及肺病、脾胃肝胆病、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康复机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到2025年,引进社会资源新建或改建康养结合医院,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力争更多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到三级医疗机构水平。培育康复护理、医疗美容、健康体检等医疗服务市场,在全市范围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和地市级血站血液供应保障能力。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维护和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与中医药强市建设。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建设。支持创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项目),开展“互联网+健康旅游”试点。推动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与旅游养生康复等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建设,以中国(南昌)热敏灸总部为依托,推动热敏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森林庄园”“森林人家”,打造一批森林旅游康养示范景区。支持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探索举办健康养生展览会,努力打造具有南昌特色的全国康养高地。(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

5.促进群众体育消费立足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加强体育配套设施、赛事活动等支持力度,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康养、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参与“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的参展和推介工作,宣传我市体育文化、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体育特色品牌,深入实施体育“一县一品”,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智能健身房、开发在线健身课程。重点打造南昌马拉松、南昌赛艇大师赛、中国·南昌梅岭越野挑战赛等“一山一水一城”系列体育赛事品牌,吸引更多行业资源落地,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形象。大力开展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各县、区(开发区)依托已建社会足球场地加强运营管理,因场办赛,广泛开展足球赛事活动,到2025年,实现社会足球场地全面开放。组织公共体育场馆申报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强指导、强化监管,督促体育场馆加强开放服务,推进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核评价,提高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打造百姓身边健身设施和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继续用好健身步道建设工作“组合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步道建设和运营,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拓展产业业态,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

6.提升教育培训消费按照国家“双减”政策要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经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和指导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教育资源有效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6所优质中职学校和10个优质专业;打造4-5个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5个左右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化技工教育布局,将技工院校布局纳入人口50万以上县、区(开发区)发展规划,全市至少建成1所技师学院。争取建设1所高水平技工院校、3个示范专业和2个特色专业,培养10名技工学校专业带头人。支持2所以上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在线教育,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扩大在线教育供给,积极融入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到2025年,建设1000个“名师课堂”,120所“名校网络课堂”实验校,“智慧作业”在4-9年级全面运用;智慧阅读、智慧安防等全面推进,乡镇及以上学校“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提升国际教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到2025年,打造3个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大力发展托管和课后服务,支持开展各类技能才艺课程辅导。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区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豫章师范学院)

7.扩大家政服务消费鼓励推行家政电子商务、“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培育发展私人管家、金牌月嫂、高级保姆等高端家政服务,研究引进国外优质家政服务供给,提高服务品质,更好满足中高端服务消费需求。鼓励家政服务网点建设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网络、社区卫生室等综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构建24小时全生活链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家政进社区、进家庭。着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培养一批家政服务品牌和行业龙头,打造一批省级重点联系员工制家政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举办家政服务类职业院校,将家政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企业和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管理机制,全面实行家政从业者上岗前技能培训、健康体检、认证考核、公布失信名单等制度,分类制定一批家政服务标准。积极开展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专项行动,组织开展“诚信家政建设万里行”活动,推动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平台嵌入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遴选培育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城市,组织开展市级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试点示范,打造国家和省级示范城市。(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豫章师范学院)

(三)促进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

1.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促进多种业态集合,建设一批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出台互联网诊疗服务和监管的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发展壮大在线教育、智慧健康医疗养老,鼓励文旅体行业创新发展云旅游、云演出、云阅读、在线远程体育健身,扩大数字经济消费范围。鼓励传统商贸载体、大型体育场馆改造为多功能、综合性、业态结构丰富的新型消费载体,大力发展智能体育。聚焦航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军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加快南昌航空城等建设,继续办好南昌飞行大会,促进“通航+旅游”“通航+运动”等通航服务新业态蓬勃发展,到2025年,南昌市航空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积极培育通用航空消费市场。支持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产品扩大消费规模。培育虚拟再现服务和体验消费,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智慧展厅、智慧商圈。贯彻落实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挥会展经济对扩大开放、带动产业、促进消费和提升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等方面综合带动作用。围绕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争取国家级会展落地,打造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博览会。完善会展标准体系,推进会展行业标准化建设。推动传统会展项目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展厅,举办“云展览”“云对接”“云推介”“云洽谈”。办好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世界VR产业大会等国家级重大经贸活动及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博览会,提升南昌知名度和吸引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政局)

2.促进时尚消费繁荣强化与国内外知名时尚城市交流合作,引进培育国际时尚机构,打造一批时尚消费展示发布中心,培育一批“购物节”“时尚周”“消费展”等国际国内产品和服务消费新平台。鼓励时装、家具、美食等特色产品与时尚潮流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时尚消费本土特色品牌。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激发时尚消费新需求。积极引进Louis Vuitton、Gucci、Prada、Burberry、Versace等国际高端时尚品牌落户,引导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市内网点布局,推动现有国际品牌在品质价格、上市时间、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支持举办时尚秀和新品发布会,引领时尚潮流。围绕我市特色优势领域和先发领域大力引进培育时尚品牌,推动产品融入时尚元素,提升优势产业设计水平,建设品牌集中、新体验丰富的时尚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工信局)

3.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适度扩大公共消费规模,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公共消费效率。合理布局建设轨道交通、停车场、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围绕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引导财政资金更多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保等领域的即期消费支出和相关消费性投资倾斜。加快公共消费领域开放步伐,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进入,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加强对小微企业产品与服务购买。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强化地方储备体系建设,健全层级分明、品种完备的农产品储备体系,建立完善蔬菜储备制度。优化重要医疗等领域物资产能保障和布局,不断完善公共卫生、防汛救灾等领域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提升综合储备效能。(责任单位:市政公用集团、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轨道交通集团)

4.繁荣活跃夜间消费鼓励各地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培育建设一批餐饮集聚型、文体消费型、百姓生活型夜间经济集聚区,培育发展“夜宴、夜游、夜购、夜演、夜展、夜读、夜宿、夜练”新业态,打造一批城市夜间经济地标。支持发展夜间到家服务,发展餐饮外卖等“互联网+生活服务”。聚焦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探索24小时营业区试点。适度亮化美化夜经济重点区域,健全警示、导视等夜间标识体系。适当放宽夜间外摆摊位限制,引导夜间摊位规范发展。充分挖掘夜间消费资源和消费动能,增加夜间消费优质供给,依托主要商圈、特色街区、旅游景区、河道湖滨等,培育打造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地标,形成高人气“网红”打卡地。到2025年,在全市建设8-10条夜间经济街区,打造2-3条省级高品质夜间经济街区,力争培育1-2条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品质夜间经济街区。促进文化、旅游与夜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各县、区(开发区)依托特色文旅资源组织开展美食节、灯光节等夜间主题活动和歌剧、音乐等夜间文化休闲活动,丰富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不断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夜经济”。到2025年,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新增8个以上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夜间保障能力,对连接主要购物、餐饮街区和旅游景点的公交、地铁线路延长夜间运营时间,增设出租车候车点,增设夜间道路临时停车场,扩容夜间停车资源。(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交管局、市政公用集团)

5.推动社区服务消费开展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改善社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智能投递、智慧养老、智能停车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以城市道路网、自然地形地貌和现状居住小区等为基础,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范围相对接,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鼓励连锁便利店、社区菜店企业新建改建加工工厂、配送中心和前置仓,拓宽物业服务,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将品牌连锁便利店纳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围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目标,促进全市不断完善便利店网点配置,优化“热点”和“盲点”区域布局,多渠道增加门店网点资源,优化便利店营商环境,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为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的机构,按规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税务局)

6.扩大进口商品消费畅通国内国际市场渠道,探索开展双循环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进口商品购物高地,形成零售批发结合、平台内外结合、境内境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进口商品集散地。支持免税经济发展,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进境免税店建设,支持建立进口商品展示直销中心。加快中国(南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进口企业在综试区设立进口母仓、区域总仓,探索开展跨境电商企业-企业-消费者(B2B2C)进口业务。全面简化企业内销办理手续,帮扶企业采取出口转内销的方式,拓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建设进口商品分拨中心、直销中心,构建进口商品分销体系,扩大进口商品销售。推进“丝路电商”,健全电商合作机制,促进电商企业对接合作。加快推进进境冰鲜水产品、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和进境水果三个指定监管场地验收运营,促进相关产业消费升级。组织实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重点进口平台建设试点。以落实《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办法(试行)》为抓手,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和委内加工等业务。充分利用综保区“保税、免税、退税”等优势政策,积极支持服务快消品、食品、日用品及生产性资料的保税存储分拨,在区内外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支持围绕综保区打造物流分拨配送、销售服务中心。推动检测维修、进境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促进综保区业态多元发展。持续推广综保区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降低内销成本。(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南昌海关、南昌综合保税区)

三、专项行动

(一)消费动力激发行动

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预期。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护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支持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持续增加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健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2.释放城乡区域潜在内需势能。大力推动区域消费中心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之间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发展需求级差。引导经济较发达县城引入城市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村需求。(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3.完善消费促进机制。不断完善促消费政策配套,提升南昌在中部、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能力。加强消费品价格管理,维护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和价格合理。积极吸引省外人口“入昌”就业落户、“入昌”消费,提升对省外消费的吸引力。鼓励各地开展消费惠民行动,围绕消费重点领域以发放定向消费券、消费红包、去库存消费券等方式持续加大消费刺激力度。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局、市人社局)

4.就业促进重大行动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到2025年,建成全市统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市从事技能工作的劳动者总量翻一番,消费群体更加庞大。(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二)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1.不断提高“赣品”供给质量。面向需求结构变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推动现代家具、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着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消费升级的支撑作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育制种基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保障水平,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有效提升南昌农产品在全国消费市场影响力。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南昌山茶油”等林产品品牌。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持续释放数字消费等需求潜力。加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自主创新产品应用,解决消费升级“卡脖子”问题。(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提升价值链。鼓励电商、互联网、物流、研发设计、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务业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衍生和服务制造业。以服装、家具等消费品为重点,发展柔性化、个性化定制,提供“泛家居”等链条式服务。引导汽车、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智能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

3.让更多南昌品牌走向全国享誉世界。实施“赣品销天下”行动,以国内消费中心城市为重点,建立互助合作渠道,不断提升“赣品”知名度和吸引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全面提升“南昌产品”“南昌服务”质量,培育一批质量“领跑者”,确保食品、保健、婴幼儿奶粉、医疗器械等涉及重要民生产品和服务的安全稳定供应水平。积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开展南昌市消费领域高端品质认证行动,实施特色优势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开展“中国标准2035”南昌对接工程和“2+6+N”重点产业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深入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推动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快消费品标准升级。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南昌山茶油”等林产品品牌。以航空制造、中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品牌。(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

(三)市场主体壮大行动

1.做大做强骨干型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引进国际知名流通企业,在市内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锁门店等,推动各地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零售品牌企业以及国内外酒店管理公司、知名连锁品牌酒店。鼓励各类消费骨干型企业开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拓展,逐步扩大经营规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新旅局)

2.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建立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消费领域企业“国民共进”。推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全渠道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大力培育电商、直播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供应链示范创建,培育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和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在渠道开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面与大企业加强协作,通过联合采购、共同配送、平台集聚等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3.引进大型品牌企业。重点壮大一批电商企业、零售企业、餐饮企业、批发企业、仓储企业等消费关键领域环节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大型商贸流通、零售服务龙头企业,全球顶级零售商和国际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品牌旗舰店。(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局)

(四)消费平台优化行动

1.做大城市平台将城市作为消费升级的最大承载平台,不断提升城市消费功能与品质。围绕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大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扎实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打造更加宜人的居住和商业环境,推动消费扩容提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城管执法局)

2.做强市场平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土地、劳动力、技术等重点领域,破除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围绕建材、家具、服装等领域,着力打造一批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以跨区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零售市场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市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3.打造中高端消费集聚平台。以“红色”“古色”“绿色”等特色文旅和特色产业为重点,鼓励跨界融合,支持打造集合多种业态的中高端消费集聚区,推动建设形成一批文化创意街区、艺术街区、文化娱乐场所群等。积极扩大中高端消费品和服务进口,引进跨境电子商务大平台、大企业、大服务商,支持本市大型零售企业开展海外购,加强与跨国零售商、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将南昌打造成为中西部跨境电子商务集聚中心。(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

4.优化消费空间布局。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全市消费区域空间布局,把南昌市建成中部地区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县级和特色小镇消费区梯队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优化农村和中小城镇消费网点布局,到2025年,确保全市每个县打造至少1个以上县域消费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五)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1.加快推进传统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加快省级商业街区改造提升试点示范建设,优化营商和消费环境,改善消费者购物休闲体验。引导省内外名企入街、名品入店,打造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提升商业街区档次。发掘全市资源禀赋优势,鼓励有条件的街区加快数字化改造,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提供全方位数字生活新服务。支持大型百货购物中心、传统百货店、连锁超市等不断丰富线下消费体验、拓展线上业务。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重点县城农贸市场、乡镇商贸综合体、配送投递、冷链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城市公共停车设施提质增量补短板专项行动,明确要求、量化任务、细化措施,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路划一批、开放一批”,推进我市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进一步增加城市停车供应,着力缓解停车难、优化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公用集团、市公安局交管局)

2.加快建设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覆盖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通枢纽、主要应用场景等。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实现乡镇及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的5G网络连续覆盖。持续完善农村宽带设施覆盖和能力升级。加速布局融合创新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大力提升人工智能设施服务能力,统筹布局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跨行业融合基础设施,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完善智慧城市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广电建设,以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等为抓手,加强广播电视视听产品和服务供给,基本形成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新型广播电视传播覆盖体系,带动和引领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消费。(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文广新旅局)

(六)物流网络畅联行动

1.发展重点商贸流通供应链。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引导传统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中小城市开展连锁网点建设。推动市内大型批发、零售、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对接,打造采购、分销、仓储、配送、消费供应链协同平台。大力推进产业与电商深度融合,探索推广“以销定产”等新生产方式,开展“赣品网上行”等活动。实施“互联网+商贸流通”行动,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2.优化城乡高效配送体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建设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深入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构建物流园区、城市物流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及末端网点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建设国家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按照“一轴、两核、多节点”的空间布局,采取“全链条无脱冷、绿色节能环保、5G物联智配”的建设标准,搭建全市冷链大数据智慧平台,加快建设南昌市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构建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全面推进农批、农超、农餐对接,推进农产品直采直购,完善产销衔接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联社、市公安局交管局、市交通局)

3.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体系。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加强农产品产销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加工配送、冷链物流、质量追溯、诚信计量等功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对接。建设农产品“产供销”全链条服务平台,强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设施建设,拓宽绿色、生态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互联网+”农产品上行工程,实施“快递进村”,优化快递服务和互联网接入,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市供销联社、市邮政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4.推动商贸物流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提升商贸物流园区、仓储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点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以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激光扫描、移动终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物联网+高效商贸物流”,构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互动的商贸物流运营模式。大力推广“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模式,组建集中配送企业、建设集中配送中心、发展集中配送乡村自营网点和加盟网点、共享集中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城乡集中配送业务,加快建成全市“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政数局、市供销联社)

四、工作措施

(一)严格责任落实。各相关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梳理任务,细化责任分解,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进度时间表,确保相关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力求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宣传。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健全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任务涉及部门协调联动。加强促进消费的宣传引导,提振消费信心。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利用好网络平台,构筑良好的促进消费宣传推介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督促检查。市政府督查室对重点任务落实及进展情况开展督促检查,确保本方案明确的任务按要求进度推进。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