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关于南昌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访问量:

——2019年1月16日在南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小飞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南昌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稳增长、强产业、兴城市、促改革、扩开放、推项目、优生态、惠民生、争要素”等重点工作,奋力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以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更加专注的发展定力、更加务实的发展举措,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

(一)筑牢“四维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产业、项目、动力、要素四个维度,加快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能转换、要素聚合,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274.67亿元,增长8.9%;财政总收入869.36亿元,增长1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1.75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1.63亿元,增长11.1%;实际利用外资45.82亿美元,增长18.6%;实际利用内资1693亿元,增长19.2%;进出口总值787.55亿元,增长18.2%,其中出口451.67亿元,增长6.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9.2%。

1.强攻产业,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全市上下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定实施“一核两重”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395.38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7年的3.8:52.2:44调整为2018年的3.6:50.5:45.9。一是新兴支柱产业提档扩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我市重点推进的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38%左右,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成为我市第三个千亿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中医药科创城建设快速推进,已建成江中制药(集团)公司研发中心、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江西经典名方开发联合研究中心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8户,预计净增290户左右,大幅高于历史水平。二是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升级。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现代轻纺产业主动发展文化创意、“互联网+”等新业态,铝合金塑钢型材产业加快向工业型材、终端产品转型,绿色食品产业向高品质、高效益、品牌化发展,机电装备制造向智能化、自动化升级,医疗器械产业从低端耗材转向高端医疗设备。三是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我市“五大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区域性金融中心已然成型,红谷滩金融商务区汇聚各类金融机构及企业超千家;区域性物流中心基本形成,以向塘综合物流产业集群为龙头的八大物流集群入驻物流企业1396家,占全市物流企业总数91.8%,主营业务收入超400亿元;区域性创意中心加速推进,2018年世界VR产业大会在我市顺利召开,成功引进一批VR产业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区域性消费中心格局形成,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1%左右,增速继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区域性营运中心雏形显现,红谷滩中央商务区、西湖区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南昌县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等陆续推进建成,不断聚集央企、优秀民企等区域总部或营销、结算、研发中心。四是军民产业融合深度推进。重点依托洪都公司研发制造能力和瑶湖机场的基本条件优势,我市高新区目前已引进航空项目或企业16个,实现了60%以上的航空零部件区内生产。南昌航空城北区竣工投产,南区全面开工建设;瑶湖机场正式开放使用,顺利完成国产C919大型客机的转场试飞任务。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与我市签订协议开展“八一南昌”合作共建,根据共建协议,八一队29个项目37支队伍已身着“八一南昌××队”标识的服装征战国内外赛场。篮球、排球、乒乓球等3个项目男女共6支队伍参加全国职业联赛主场落户南昌,开启了体育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2.狠抓项目,着力促进投资扩容。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试行)》及5个配套文件,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在前期决策、资金管理、监管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管理。395个市重大重点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276.15亿元,其中,103个重点推进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643.8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产业项目方面:乾照光电生产基地一期项目芯片外延厂房主体完工,新洪城大市场、南昌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建管项目方面:昌九大道快速路改造二期、昌航立交顺利完工,昌东大道南延、前湖大道快速路主线相继通车,洪都大道快速路改造、昌西大道、海昏大道等项目加快推进。社会民生项目方面:南昌市朝阳中学、江西国际影视文化城、南昌市市民中心、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新城分院(一期)等项目快速推进并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南昌市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

3.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动能转换。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设区市级行政审批局并正式运行,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清单之外无审批”的新时代,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分别压缩45%和33%。二是持续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国务院各项减税政策,持续抓好省市出台的系列惠企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三是深入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全市24所市、县、区级医院已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在省内率先实现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单位8656个,核实集体资产总额153.33亿元,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374.47万亩;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进,江铃集团成为我省首批6家参与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计划的企业之一,5家下属企业成功入围全省“百户国企混改”行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南昌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信用中国(江西南昌)”网站、“信用南昌”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行。四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制定出台《南昌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着力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推进南昌大学科技城、红谷滩科创小镇建设。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4家,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21.6%和57.7%;技术市场贸易成交额48.31亿元,增长12.9%。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光效黄光LED制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获全球半导体照明年度新闻奖。南昌以“基于5G应用的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示范项目成功入选“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城市名单,开创我市5G新纪元。

4.聚焦重点,着力优化要素供给。一是大力推进“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2条、配套细则34个,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各类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紧缺急需人才及一大批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市本级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力保障轨道交通、快速路网、一江两岸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将新增债纳入预算管理,不断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债务限额管理,合理利用债券资金,增强债务偿还能力。四是深化金融风险防控。与中央驻赣金融监管机构建立金融重大风险协调机制,制定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打造重点企业金融风险早期识别系统。加大对P2P机构检查监管力度,大力整治群众高度关心的“校园贷、套路贷、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乱象,严厉防范打击非法集资。五是积极推动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出台《南昌市土地清理处置推进工作方案》,2018年全市共消化批而未用土地40009亩。

(二)致力“建管并举”,城市乡村面貌展现新形象。不断深化久久为功兴城市理念,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乡村振兴三箭齐发,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

1.基础设施大建设。加快建设城市交通路网,黄家湖立交竣工通车,轨道交通2、3、4号线同步推进;加快实施南塘湖市民公园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年共完成城市污水管网建设145公里;加快实施洛阳东路、青山北路、九龙湖综合管廊一期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新建成公共停车场65个,新增泊位13596个。

2.城市品质大提升。“马路本色”行动不断推向深入,全市机械化清扫严控区覆盖率达100%,在严控区道路(主干道)开展“以克论净”考核试点。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制定出台《南昌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市新建公厕138座。一江两岸灯光秀南北延、青山湖景区、中山路立面等城市景观亮化工程全面完工。按照“一案一策”原则,精准施策,有效开展岭口路、南昌大桥下穿道、中山路等37个交通堵点治理。

3.乡村振兴大推进。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加快编制《南昌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新举措、新任务,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创新发展。25个“田园综合体”全面开工建设,湾里区太平镇九龙溪田园综合体率先建成,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新亮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在2018年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1和第10位。连片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精品线、精品村,涌现了新建区溪霞镇“十里十景”的示范亮点。全市2334个新农村村点“七改三网”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治理农村涝区4处,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16座。同时,系统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农村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

(三)立足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局面。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绿水青山,“鄱湖明珠、中国水都、东方水城”的生态名片更加响亮。

1.污染防治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一是打好了蓝天保卫战。持续加强“四尘三烟三气两禁”专项整治,全面完成17家重点工业企业锅炉煤改天然气项目。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26.8%,下降幅度全省第一,平均浓度全省最低;PM10年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15.8%,降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6%,比2017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及全省各设区市中率先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连续五年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排名第一。二是打好了碧水攻坚战。顺利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我市6处劣V类水质断面整治任务,完成6个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全市县级及以上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九龙湖污水处理厂、南昌县污水处理厂、进贤县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并投入运行,启动青山湖等5座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作,加快推动湾里区污水处理厂和经开区白水湖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整改,青山闸排水口出水水质显著提升,关闭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蓑衣夹排水口。水质状况总体稳定,全市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为88.9%;17个县区跨界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1%,比2017年上升11.7个百分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三是打好了净土防御战。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前期工作、在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自行监测、土壤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开展“绿盾2018”、工业固体废物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完成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生态保护红线校核确认。

2.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健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施意见》《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南昌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制度框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主动抓的良好工作格局,进一步细化了工作职责,构建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工作机制,为加快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3.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深入推进。我市进贤县获批江西省第三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长堎工业园区获批2018年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湾里区洗药湖马口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江西省汇得能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单位获批江西省第三批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绿色评价考核,印发《南昌市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实施意见》及考核细则,用好考核的指挥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完善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高追求,努力推动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1.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制定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力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性文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开展“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全面完成33个省市级贫困村退出和6950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启动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

2.提高就业和社保水平。一是全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夏雨、秋实、冬暖行动”“才聚洪城”“人才招聘大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工业园区用工对接”等系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0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8万人。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出台《南昌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补充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每人610元和395元,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6.51亿元,救助人次达31.4万,全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扎实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超额完成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任务,全面调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正式出台并实施《南昌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大幅提高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数量和年度支付限额,将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前3个月完成国家下达的棚改任务,“改造老城、不改老味道”的好做法、好成效得到《新闻联播》的专题报道。

3.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一是医养结合试点有效推进。加快推进基层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签约服务,全市1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713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合作,99所乡镇卫生院与77个敬老院实施了合作,着力打造了一批以南昌市福利院、西湖区康复颐养中心、高新区艾溪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医养结合特色示范点。二是文化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完成南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二期)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制定出台《南昌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开展文化消费试点,豫章一号、699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三是普惠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大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市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增至316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66.2%。印发了《南昌市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学校集群带动发展战略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进一步拓宽优质学校覆盖面,在六个中心城区建立了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四是公共体育服务产品极大丰富。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成功举办2018南昌国际马拉松、WCBA全明星赛、全国羽毛球单项锦标赛等20多个高端赛事活动,组织篮球、乒乓球、排球等全国职业联赛超过40场次,市民在家门口分享的精彩赛事日渐增多。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全民健身一卡通”1.2万张,全年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超过360场次,全市参与体育健身人次超过100万人次。

由于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低于预期目标1.1和0.9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未达预期目标的原因:一是新开工大项目投资支撑作用减弱,全市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同比分别下降5%和9%;二是金融政策调整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显,资金筹集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足,尤其是技改投资增长不快。尽管如此,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左右,处于较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未达预期目标的原因:一是汽车类商品是我市限额以上商品消费的支柱行业,近两年汽车消费市场逐渐由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增长速度随之渐慢;二是居民消费转型步伐加快,由传统实物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迁移”,以实物商品消费为统计基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潜力空间趋小,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但与其他省会城市比较来看,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中部第一,全国省会城市前三,位居前列。

总的来看,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正确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新的一年,面对奋起赶超的时代使命,我们要更加注重强产业、优结构来提高经济实力,更加注重兴城市、振乡村来加强空间承载,更加注重促改革、求创新来转换发展动能,更加注重抓投资、上项目来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惠民生、促和谐来提升群众获得感,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为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作出省会应有贡献。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及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的起始之年,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乐观情绪有所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了对2018年及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2018年开年,全球经济出现普遍性的同步复苏,前景一片大好。然而,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其它下行风险日益突出,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开始遭遇逆风。IMF预计,全球经济扩张的均衡性已经下降,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可能已经触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测也遭到大幅下调。在未来几年,随着产出缺口的缩小以及货币政策的正常化,预计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潜在水平,并低于10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平均增长率。

从国内看,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但下行压力加大。全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韧性。但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不仅影响出口,也会影响关键零部件进口、外商投资及重要技术的输入。中央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同时,开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并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表明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

从我市看,经济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方面:一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以融合一体的大南昌都市圈为引领,为做大做强南昌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南昌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是长江流域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节点,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南昌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将显著提升。三是随着昌吉赣、昌景黄等高铁建设的快速推进,南昌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与周边发达城市的经济往来将更加密切。四是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一核两重”发展战略,强力打造航空、电子信息、VR等新兴产业,产业聚集度和产业链完整度不断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为经济增长提供后劲。存在的挑战:一是缺乏大项目、新项目,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二是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具体表现为:融资渠道收窄、融资成本偏高,用地制约及征地拆迁难度较大,环境容量约束收紧,人力成本优势基本消融等。三是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逐步显现,具体表现为:外贸企业对外出口持续下滑、部分企业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成本上涨、来料加工型企业订单数量减少等。四是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平台载体偏少、科技成果数量和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主要目标

根据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发展趋势,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设置既要坚持积极进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又要坚持稳妥可行,充分考虑支撑条件和实现可能。同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衔接:一是与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二是落实国家、省2019年预期目标;三是与中部省会城市发展同步。

经过测算,对2019年预期目标,考虑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9%;

财政总收入省口径增长6%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5%;

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19年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84次省委常委会、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强产业、兴城市、促改革、扩开放、谋创新、优生态、惠民生、抓党建,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加力,在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征程中续写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以产业为核心,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

1.狠抓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高端高新高质,重点打造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小蓝江铃股份富山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项目,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以世界VR产业大会为契机,加快建设“中国·南昌VR产业基地”,构建“硬件研发+内容制作+跨界服务”的完整VR产业生态链。重点发力LED产业和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打造移动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加大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着力推动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健康分院筹建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基地、江西中医药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吸引海内外的高端中医药创新要素落户。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钢铁等行业专项整治,实施工业节能降耗技改等,加快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化。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建立健全重大技改项目库,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大力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提升绿色食品、现代轻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新经济。瞄准产业高点、市场热点,加快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

2.狠抓服务业大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新业态。加快出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南昌行动纲要》,努力发展高端商务、互联网、文创旅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外包服务、休闲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品质。加快构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消费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为增长极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推进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孵化器、技术市场、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修订完善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将支持重点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区和平台倾斜,着力支持国家级、省级质量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中心建设。三是促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好赣商会等各类招商平台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等区域合作发展平台,推进服务业领域区域合作,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南昌市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为依托,努力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借鉴先进发达省市经验,研究出台我市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降低用地用工成本、简化审批监管方式、加大融资贷款支持等方面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

3.狠抓军民产业融合。努力夯实项目建设这个基础,立足我市优势产业,重点围绕航空、通信设备、新材料、VR等产业,着力引进和推进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承接洪都公司释放至社会化配套的项目,全力承接洪都集团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强与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军工企业以及各大航空配套企业的联系,通过整机项目的落户引进,带动一批涉及零部件、机载设备、复合材料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等多领域的项目落户。壮大企业这个关键,深入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引导支持民口优势企业参与国防军工建设,加快推进民参军企业认定工作,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错位竞争、融合共生的军民企业共同体。

(二)以建管为抓手,进一步打造宜居城市

1.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持续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多规合一”,统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协调发展。扎实做好新区开发规划,加快推动《南昌市高铁东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南昌市扬子洲地区空间规划》编制。

2.统筹繁荣新城与复兴老城。加快九龙湖新城、瑶湖新城、儒乐湖新城、扬子洲、高铁东站周边区域建设。以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契机,加快复兴老城,推进立面改造、老旧社区改造等“拆、改、提、留”工程。加快城市“三环”和“十横十纵”骨架路网体系建设,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网、过江隧道、高架立交、主次干道等重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科学完备的立体交通体系。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及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3.稳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紧盯“三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着力抓好街巷整治、厕所革命、夜景亮化、园林彩化等重点任务,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家具整治、“马路本色”行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管深度融合、创新应用。全面推进城管执法标准化建设,完善执法程序和执法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三)以革新为动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1.抓实降成本优环境。紧扣“精准、深入”这个关键,围绕“降成本、优环境、解难题”这个主题,深入落实省市已出台的各项降成本优环境举措,落实好国家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做好专项帮扶。围绕企业融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努力提高专项帮扶精准度。精心组织好银企对接、专家问诊、产业联盟等专项帮扶活动,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一步精准对标、靶向发力,切实解决好企业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实现问题解决常态化。以四大帮扶活动为抓手,继续深化专项办协调调度制度、部门限时办结制度、联络员沟通衔接制度和专项小组精准帮扶制度,进一步提升帮扶质量和效果。三是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企业开办、建筑许可办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进一步改善我市营商环境。

2.加快重点领域改革。一是大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深入推进“一次不跑”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精简优化办事流程,积极探索容缺后补、告知承诺、模拟审批、预约服务等工作新机制,不断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重点事项办理时限。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推动更多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完善“在线申请、网上办理、邮递送达”等服务措施,打造“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大厅。深入清理各类烦扰企业和群众的无谓证明,加强信息互认共享,减少重复举证,全面梳理和清理一批无法规依据的年检年审事项。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平台公司净资产有效做大、负债率稳步降低、信用评级全面提升,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充分用好资本市场,全力奋战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综合运用IPO、引进、并购、重组等途径,壮大资本市场“南昌板块”。四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做好湾里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区试点,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有效实现形式和机制。五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研究制定《南昌市关于鼓励促进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扎实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巩固破除以药补医的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及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六是大力推进诚信建设,进一步拓展信用信息征集范围,力争把全市各种类型的法人、自然人、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纳入到统一的征集、应用框架下;探索信用+产品应用,在金融、交通、行政审批、旅游等领域开展“互联网+民生+信用”的探索,鼓励扩大信用信息记录、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

3.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发展第一动力,推动政策、平台、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一是优化创新区域布局。构建“一廊一区两城多点”创新区域布局,加快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江西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南昌航空科创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推动各县区创新发展,积极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区。二是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及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哈工大机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山大学南昌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推动南昌同济江铃汽车创新研究院项目的引进落户,加快推进以南昌科技广场为中心的南昌大学科技城建设。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通过科技项目、平台建设等形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产业核心技术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80%。深入推进“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战略,全力抓好“人才新政”落实,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海内外招才、人才荐才、中介引才等形式,围绕我市重点产业,以引进取得先进科技成果,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为重点,吸引国内外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来昌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完善科创投资基金、科技金融担保等多种服务。

(四)以招商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开放高地

1.坚定不移招大引强。坚持产业招商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紧紧围绕“4+4+X”的产业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四年倍增行动计划”和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依托重点产业全景图,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产业,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对重点企业、优质产业项目,实施点对点的精准招商,实行招商一企一策,量身定制,高位推动。以开发区为主战场,切实做好人力、电力、交通等要素保障,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着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

2.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着力推进江西华美马来西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南昌铁路口岸二期工程建设,促进南昌海铁联运和中欧班列健康快速发展,争取南昌铁路口岸早日建成并获批对外开放。强化南昌综合保税区与机场、码头、铁路等口岸平台的协调互动,全力推进指定口岸和邮快件监管中心申报和建设。进一步深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交流合作,加快推动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市场一体化建设、旅游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3.深入推进省内共融。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的目标,加快推动省内区域合作,切实增强南昌的辐射力、带动力。具体做好五个加快:推动加快制定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加快出台《关于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的实施方案》;加快制定我市关于打造大南昌都市圈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昌景黄铁路、西二环高速公路、高铁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项目建设及昌九客专前期工作;加快对接省直部门,恳请出台一批具体支持政策细则。

(五)以项目为支撑,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稳定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着力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紧盯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重大投资专项和规划,找准发展定位和短板,深入挖掘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二是着力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100个左右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推进未来科技园、江铃30万辆整车富山基地、兆驰半导体、美晨通讯、维科电池、乾照光电、安南文旅特色小镇、华润中心、中国云厨(南昌)等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动能项目,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城市建设方面:开工建设艾溪湖隧道、沿江北大道风光带等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2、3、4号线、洪都大道快速路改造、昌南大道快速路改造、昌九大道快速路改造二期、海昏(旅游景观)大道、洛阳东路综合改造等项目,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民生实事方面:加快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南昌市市民中心、南大一附院象湖分院、市一医院九龙湖分院、红谷滩金融商务区功能配套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实行“关口前移”和“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决策科学合理。进一步健全落实重大项目跟踪推进机制,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和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见效。着力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争取国家更多的债券发行额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挖掘和推广力度,完善PPP项目投资回报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PPP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

(六)以统筹为中心,进一步促进均衡发展

1.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原则,加快制定出台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与周边县城、重点乡镇之间的快速交通、公共服务对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八大产业发展工程,调优调顺农业产业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力开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园”“一村一品”等农业发展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做优南昌绿谷,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开发的样板创新示范区。着力引进一批大型央企、上市公司、龙头企业或者省、市国有平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三是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做好新农村整治建设,完成年度2000个左右村点的建设任务,实现“三年扫一遍”的目标。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大力推行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完善城乡环卫长效运行机制。

2.围绕放开放活,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一是围绕“六个进一步理顺”改革任务,找准问题关键环节,理顺市级和开发区(新区)管理体制,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从方便群众角度出发,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各类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和扶持资金拨付机制,进一步激发县(区)、开发区(新区)发展活力。二是加快制定南昌市支持开发区改革创新实施细则,出台具体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作用。制定相关配套鼓励政策,继续做好昌南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试点。三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主要领导在进贤县专题调研医疗器械产业时提出的“八个一”的重要要求,在市级层面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出台具体支持措施,加快推进青山湖区现代轻纺产业、进贤县医疗器械产业、安义县铝型材产业转型升级。

(七)以低碳为目标,进一步打响生态品牌

1.常抓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持久战。一是让蓝天永驻。继续强化工业废气、各类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治理,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控。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5%,PM2.5年均浓度保持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是让碧水长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农业农村水污染治理等,力争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江河(赣江、抚河)断面水质达标率高于92%。三是让净土芬芳。扎实推进土壤污染详查、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企业用地污染调查,严格防控新增土地污染。

2.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大力推进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等经济调节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创新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3.示范引领,不断丰富生态文明载体建设。大力支持生态示范平台创建,统筹构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布局。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支持,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样板。整合资源集中开展示范试点,将已经部署开展的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试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国家试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建设等,统一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平台整体推进,构建多位一体的试验区建设新局面。

(八)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增进大众福祉

1.精准脱贫攻坚再加劲。紧盯2019年度8200多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按照高质量脱贫的目标要求,继续巩固提升已退出的80个贫困村和已脱贫人口的工作成效,在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覆盖水平,完善利益联接和带贫益贫机制。进一步加大村容户貌整治力度,继续改善贫困村的村庄环境和贫困户的家居环境。深入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较好解决城镇贫困群众就业、医疗、住房、社保等困难,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增强脱贫能力。

2.完善社会保障再加力。稳步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分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加快构建统一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市就业创业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加快出台《南昌市养老服务条例》,强化养老服务法制保障;提升养老福利机构补助标准,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老服务业;积极争取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服务专项行动试点。进一步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网络,推动全面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双向互通;加快推动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建设,扩充移动支付渠道,完善个人信息查询、辅助预约挂号等功能。紧盯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稳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适时调整房屋征收政策;加快公共租赁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打造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高效平台。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

3.优化公共服务再加码。加快推进“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按照规范化的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及运营机制,重点推进首批42个社区邻里中心试点。全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出台《关于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高品质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实施义务教育管理标准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全面落实中医强省战略,大力支持湾里区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南昌药谷”,争创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医养结合试点质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成500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八一南昌”体育品牌,塑造体育领域军民融合典范,把南昌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竞赛表演城市。挖掘整合、提升改造现有体育设施,打造体育运动项目“联合体”和市民健身“黄金圈”。

各位代表,完成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