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昌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南昌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书面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指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实施工业、服务业、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四个三年强攻计划,强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稳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在2014年初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的情况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增长速度每个季度逐步提高,从一季度的增长9.2%(同比,下同),到上半年的9.3%,再到前三季度的9.4%,预计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50亿元,增长9.6%左右。虽然离年初计划10.5%左右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9.6%的经济增速凝聚了全市上下始终如一的不懈努力。由于全国整体经济形势下行超过预期,据了解,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均未达到经济增长计划目标,缺口普遍在1个百分点左右。在稳增长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财政金融形势平稳有序,全市财政总收入638.3亿元,增长14.4%(省口径增长1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2.2亿元,增长17.2%;分别高于计划目标0.9和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091元,增长10%;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4元,增长11%,分别高于经济增速0.4和1.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我市成为全省首家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设区市,全年申请专利7451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实施科技重大项目20项,全市技术市场合同登记交易额24.38亿元;全市共推广459辆新能源汽车,建成昌南和红谷滩两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环境空气整治成效显著,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4天,优良率80.5%,比2013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2013年下降26.7%。抓好了湾里区、进贤县、安义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和10.9%,城市绿地覆盖率42.42%。
(二)调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3年的4.7:55.5:39.8调整为4.6:54.9:40.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并举,以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为抓手,着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食品等九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0亿元,增长11.9%,低于计划目标0.6个百分点。在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的形势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预计我市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中部排在前三位,总量上缩短了与郑州、合肥的差距。同时,严峻的形势倒逼了我市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行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50亿元,增长13%;实现利税总额500亿元,增长10%。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商贸业方面:制定了8条特色商业街打造计划,出台了《南昌市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南昌市特色商业街业态调整补助资金申报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大对特色商业街建设的扶持力度,同时大力培育夜市和南昌老字号商铺的发展。全年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28.76亿元,增长12.5%,低于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一是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实体销售造成了强烈冲击;二是前几年实施的汽车、家电等商品刺激消费政策已经退出,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在我市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下,我们重点抓好了新型服务业发展。全省金融商务区已入驻金融机构(企业)131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按照《南昌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办法》,组织开展2013年度总部企业的申报认定;组织参加第九届深圳文博会和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举办“2014年江西省首届文化活动周”,展示了南昌瓷板画、南昌漆画、南昌赣绣等南昌传统文化作品;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42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5亿元,分别增长29.8 %和39.5%。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实现大丰收,粮食总产量244.97万吨,居历史第二高位;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5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123家,增长9.4%;全省首个“国字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溪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正式启动,已开工并产生实物工作量;休闲农业发展如火如荼,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南昌“休闲农业、秀美乡村”活动月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710万人次,增长10.9%,实现综合收入22.6亿元,增长11.3%。
(三)抓项目,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扎实推进100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992.51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45亿元,增长18.5%,低于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一是全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工业投资下滑较快;二是房地产市场观望情绪浓,虽然价格基本平稳,但库存增多,房地产企业购地热情不高,房地产投资增速减缓。为了促进重大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提高重大重点项目的保障水平和投资效益,去年下半年,我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洪府厅发【2014】125号),明确规定了全市重大重点项目的准入条件、申报程序、考评奖惩,完善了调度督查、动态管理、验收审计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对市重大重点项目予以审批、用地、资金、电力、供水、供气等方面的优先保障。《办法》的出台,有力促进了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红谷隧道工程、朝阳大桥工程、昌九大道工程等项目,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承载力。产业发展方面:中大尺寸触摸屏和纳米银、深圳兆驰节能照明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医疗检测设备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江西五十铃整车、航空转包生产二期、南昌国际博览中心、九龙湖万达文化旅游产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超计划顺利推进,提高了经济发展竞争力。城市管理方面:麦园餐厨垃圾处理厂、南昌泉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拓展了城市功能。社会民生方面:重点抓好了南昌市综合医院、南昌市老年福利院、旧城(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四)促改革,发展活力不断释放。2014年以来,我市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和群众最期盼解决、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推进了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全面简政放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基本实现服务区域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全年共推出35个投资项目,已有22个项目签约。出台《南昌市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方案》,简化水价分类,实行阶梯水价。将铁路运输服务业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改革已经全面实施。
(五)谋合作,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2.06亿美元,增长8%;实际利用内资900亿元,增长10%。组织参加第三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签约12个项目,总投资107.3亿元。区域合作进展顺利。昌九一体化深入实施,发布实施了《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2013-2020)》,已实现医疗一体化:两市医保可双向就医;通信一体化:取消移动电话长途、漫游费和固定电话长途费;金融一体化:部分银行卡实现存取业务同城待遇;公积金贷款政策同城化;通关一体化: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海关;环保一体化: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昌抚一体化加快推进,正在加紧编制《昌抚合作示范区规划》,两市正在研究一批项目予以先行启动。南昌临空经济区建设日新月异。《南昌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5年)》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2014年4月8日由省发改委印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位于临空经济区最核心区域内的湖滨北路、小微大道、建业大道、港口大道等环形路网已全面贯通、对接,临空经济区十平方公里起步区路网、水、电、气、弱电管线基本建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已经形成。聚焦主导产业招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按照“1+x”的产业定位,引进了一批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前端、深端产业项目。深圳欧菲光产业园、中国北车机车生产基地、海派通讯手机产业园、鸿利光电产业园、电商快递物流园项目等已经落户。
(六)惠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73件民生工程实事。稳定了劳动就业形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9万人;着力促进创业,建设各级各类孵化基地8个,完成创业培训1.06万人次,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发放11.15亿元。提高了社会保障标准,城区、四县及桑海开发区、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60元、430元和260元。存量被征地农民(2013年及以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基本完成,全市共25万被征地农民参保。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启动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注重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9561套,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102.15万元,惠及173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740.63万元,惠及10215户家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对679家农家书屋进行出版物更新,深入推进城区图书“一卡通”建设,实现了省、市、城区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设各类体育健身工程147个,努力构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开展普通高中校际共建试点,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严格执行中小学“零择校”政策,努力破解择校难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市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过去一年的发展成效,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正确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新的一年,面对奋起赶超的时代使命,我们要更加注重调结构、增效益来提高经济实力,更加注重抓投资、上项目来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促改革、求创新来激活发展潜力,更加注重抓民生、促和谐来提升群众幸福感,为实现打造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不懈努力。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是我市进一步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是实现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第一阶段目标的冲刺之年,完成好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在温和复苏中进一步分化调整。美国经济复苏迹象越发明显,欧元区国家复苏进程缓慢,日本经济不明朗,加快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较大,没有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在温和复苏中不断调整宏观政策,对于我们把握2015年国际宏观形势提出更高要求。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的势头仍然持续,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埃博拉疫情已对西非部分国家造成较大影响,并进一步蔓延。总的来看,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外需没有明显改观。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一是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我国持续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发生改变。二是政策效应和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目前看来,2015年国家将继续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总体思路,在不影响就业的前提下,着力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三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化过剩产能和深度结构调整带来的投资增速下降和难以明显提升的外需,预计2015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于2014年,初步判断为7%左右。
从全市看,我市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方面,一是我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持续深入实施,我市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继续深入推进,进一步简政放权及各项深化改革措施的扎实推进,将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将进一步提升。二是我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步伐加快,新引进的一批超大项目进入集中建设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随着昌九一体化战略合作的深入实施,南昌一小时经济圈的构建逐渐完善,我市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力的新阶段。存在的挑战,我市作为中部崛起的省会城市,欠发达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与武汉、长沙、郑州等中部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进位赶超发展的任务很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较慢;国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实行规模控制及预算管理,融资压力进一步突显。
(二)主要目标
根据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按照在全省占比提升的要求,我市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为10%左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统筹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全国来说,经济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化解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从我们与中部省会城市及省内其他设区市的比照情况看,对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与2014年大体相同,2015年上半年的下行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我市转型升级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二是基于赶超进位的考虑。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武汉、郑州、长沙等中部省会城市201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增速普遍为9.5%左右;全省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为9%左右,大部分省内其他设区市对2015年的增长预期为9.5%左右。我市具体各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2015年目标初步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
——财政总收入增长12.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
——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
——实际利用内资增长8%;
——海关出口总额增长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
三、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努力实现打造核心增长极第一阶段的目标,2015年要在“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下,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继续实施产业攻坚,强力实施工业、服务业、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四个三年强攻计划,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促经济发展、以改革促产业转型、以改革促民生改善,着力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合作中实现新跨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方面,求创新,务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一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做好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二是探索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模式。积极策应地方债管理新政策,在争取债务额度、发行专项债券、发展新型金融机构、转变现有六大平台融资功能等方面下大力气进行探索,力争取得突破。三是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出台相关规范化的制度,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巩固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制定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社保、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政策,落实新落户人口的市民化配套待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五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提高乡村两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六是推动社会资本投资项目运行改革,大力推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出台“南昌市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七是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我市公车改革。另一方面,激活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牢牢把握招商引资这一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围绕构建南昌大都市区和一小时经济圈,集中力量深入推进昌九、昌抚一体化发展,同时认真做好设立昌九新区的研究和申报工作,争取“昌九新区”申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主攻产业夯实基础。坚持“二三并举、双轮驱动”的思路,努力推动“工业提量、服务业提速、农业提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继续强化工业主导。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区为主战场,重点推进我市四大千亿和五大五百亿产业。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7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突破400亿元;新增1个千亿园区,2户百亿企业,2户50亿企业。二是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尽快编制《南昌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分别制定完善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专项规划,形成一整套系统性的规划体系。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大力实施“5568”服务业三年强攻计划。建立全市服务业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整合全市服务业领域的力量,共同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将现有各个专项的服务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进行有效组合,更好地发挥政策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短板,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物流方面,大力引进和建设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农业总产,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重点是“三突破”,招大引强要有所突破、龙头企业升级要有所突破、打造南昌农业品牌有所突破。
(三)狠抓项目扩大投资。项目是投资的载体,围绕“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要求,以项目激活投资,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一是筛选确定重大重点项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谋划一批支撑发展的大项目。根据“新开工项目前期手续完备”、“续建项目管理规范”、“配套资金落实”、“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四个具体要求,经过多轮论证筛选、征求意见和审议,确定了2015年全市重大重点项目。产业项目主要有:欧菲光产业园、南昌市综合保税区建设、鸿利光电产业基地、海派手机产业园、江铃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国北车江西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新洪城大市场、十字街王府井城市商业综合体、南昌华南城电商产业园、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绳金塔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城市轨道交通、南外环高速公路、昌九大道、沿江大道快速路、前湖大道快速路等。城建城管项目主要有:南昌市城市配电网输变电工程、街道综合整治、城市桥梁维修加固及检测工程、信息化智能交通指挥系统项目、城市排水管网清淤等。社会民生项目主要有:旧城(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南昌市市民中心、南昌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滕王阁景区4a升5a提升改造工程、南昌市九龙湖示范高中、南昌市青少年宫、公交brt建设、城区“三个中心”标准化建设、南昌市农村清洁工程、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照明安装工程、公厕改造提升工程、南昌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项目等。二是协调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围绕促开工、促进度、促投产,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切实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市重大重点项目在资金、土地、审批等各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优先给予要素保障。三是督查考核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论证评估机制,坚持以效益定项目、以投入供土地、以产出给政策,提高项目的实效性和拉动力。围绕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和推进,严格按照我市打造核心增长极考核体系,加大对重点项目业主单位、推进单位和服务单位的综合考评力度。四是推进民间资本开放。扩大市场开放力度,坚持“非禁即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设施、市政、教育、旅游、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开放,提高市场化程度。
(四)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化解过剩产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决杜绝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落户我市,遏制重复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航空、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为企业加快发展做好服务。针对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的短板,争取在完善物流配送、打造研发设计平台、电子商务等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切实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扎实推进《南昌市2013-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加快研究出台促进南昌市扩大消费的政策,打造4条特色商业街、2-3条夜市街区,组织认定8-10家南昌老字号企业,同时,积极发展信息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等服务类消费。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南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的基本依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是引导产城融合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要求,合理配置产业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强化产城融合,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加强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互动融合,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人口集聚的有机统一。二是继续推进旧城改造。结合我市产业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抓紧编制全市旧城改造整体规划,做到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老城区城市功能形象。深入实施“大征迁、大收储”战略,确保主城区完成400万平米的棚改征迁任务。三是加快推进新城建设。不断完善红谷滩新区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商贸物流、会展交易和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建成生态人居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九龙湖新城建设,完善九龙湖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重大功能性社会事业项目落户,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四是改造提升农村面貌。以“和谐秀美乡村”为引领,构建综合性大平台,全面统筹水环境治理工程、镇村联动工程、森林城乡工程、“五位一体”工程等各项农村改造工程。
(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着重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八个方面,继续大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就业创业,全市新增就业6.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探索建立创业贷款信用担保和风险核销机制。进一步提高城乡养老保险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提高新农合统筹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3.25万户,大力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加快还建安置房小区建设,重点做好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整体推进100个重点扶贫村的扶贫开发,逐步建立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同时,要全面推进法治南昌、平安南昌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市,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法治服务政府。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科学规划未来发展重点,超前谋划重大产业,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各位代表,完成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帮助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奋进,为早日实现“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