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进展
南昌市“五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47期)
  发布日期: 2021-12-22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指明了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其中做好经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市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会精神,从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启迪智慧、汲取力量、守正创新,把创新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现刊发有关单位做优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益举措和成效。

【典型经验】

市工信局“三个一批”促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我市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市工信局以“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企业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企业的成功就是我们的工作价值”理念,强攻产业、决战工业,有力促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10月份,我市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实现营业收入686.32亿元,同比增长16.8%;生产整车31.9万辆,同比增长9.23%,其中,商用车27.2万辆,同比增长7.6%,乘用车4.6万辆,同比增长20%,江铃新能源公司生产2352辆,同比增长918%。

一、立足机制夯基础,制定一批“规划指导”文件。一是产业机制不断健全。制定了全市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和2021年工作要点,完善和细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梳理出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匹配产业优势资源的重点目标企业名单,做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长制基础工作。二是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2021—2022年南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政策主要包括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研发、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加强新能源汽车监管、实施新能源汽车停车优惠等方面,目前正在向各方进一步征求意见。

二、立足产业促发展,实施一批“行之有效”举措。一是助力企业发展。坚持一企一策,今年出台了《南昌市化解汽车产业富余产能、过剩产能方案》,通过严控审批、支持研发、出口、新能源汽车推广、扩大本地汽车消费、支持品牌建设等6个方面帮助企业提高产能利用率。积极推进江铃集团与法国雷诺深入合作,在今年9月实现新车型“羿”量产上市。二是积极推广应用。配合省工信厅筹办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南昌站活动,促进省产新能源汽车在乡村地区推广应用,增强汽车消费的内需动力。扎实做好江铃股份、江铃新能源、江铃控股等3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2020年及以前年度中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申报工作。

三、立足服务育企业,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一是为企业问诊今年前三季度,调研走访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企业11次,协调解决了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涉及资金、市场、物流、供应链安全等方面问题15个。二是为企业解难今年以来,国内部分城市因疫情实施隔离,应江铃集团请求,市工信局立即商请以南昌市防控应急指挥部名义向石家庄、邢台、扬州、宁波、绍兴、南京、上饶等疫情高风险地区发函,协调相关企业复工复产并给予通行便利。比如今年4月初,江铃集团突遇芯片紧缺,通过向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净月分公司发函帮助江铃集团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芯片紧缺状况。

市财政局“六个聚焦”扶持产业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财政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兑、补、融、撬、援、创”六招,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组合拳”,有效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财政服务的配套作用,统筹支持产业强市战略,全力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一是聚焦“兑”,加快扶持政策兑现。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今年1-10月,拨付制造业扶持专项资金8.72亿元,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汽车等产业发展。牵头开展市本级涉企资金政策清理兑现工作,优化营商环境,经梳理审核,市级94个主管部门共有16个部门涉及涉企政策兑现,133条政策纳入《南昌市2021年度涉企资金兑现政策清单》,预计兑现资金约15亿元。

二是聚焦“补”,加大资金奖补力度。积极支持“公交都市”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发展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全市轨道交通运营补贴长效机制。2021年市级财政安排公共交通运营补贴专项5.4亿元,1-10月,已拨付资金4.11亿元。根据《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2021年拨付专项资金2429.82万元用于扶持和奖励金融业发展,推动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聚焦“融”,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快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南昌工控成功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截至止10月底,南昌工控担保在保余额86.65亿元,平均担保费率0.35%。积极发挥“财园信贷通”杠杆作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10月,全市完成“财园信贷通”放贷总额49.92亿元,同比增长16.13%,惠及企业966户次。

四是聚焦“撬”,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做大做强产业投融资平台,深入推进产业资本运营体系改革,一次性拨付40亿元至市国资委,由市国资委作为资本金注入南昌工控,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借助南昌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中心,引入高端智库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截至10月底,南昌市已入库的项目共计29个,投资规模约321.84亿元,引入社会资本约318亿元。

五是聚焦“援”,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为产业发展引入“活水”,截至10月底,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470万元,为个人和企业争取到创业担保贷款7937万元,扶持创业人员266人,带动就业人1196人。大力落实落细援企稳岗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着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截至9月底,拨付困难企业稳岗补贴5.83亿元,发放失业待遇支出0.91亿元。

六是聚焦“创”,激活创新驱动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对有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2019-2021三年共计兑现研发政策补助资金5.9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3%。主动对接省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对研发机构初期建设、研发投入及创新人才引进,每年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补贴,成功引进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大院大所”在昌共建机构。

红谷滩区推动落实“四化”要求

助力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红谷滩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要战略部署,结合全省“五个中心”和大南昌都市圈核心引领区发展定位,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快速扩大、数字场景应用加快拓展、数字赋能加速壮大的良好态势。

一、聚焦数智引领,推动VR产业规模化。围绕建立中国VR产业总部目标,聚焦“一会一城”(世界VR产业大会、VR科创城),持续落地一流企业、一流平台、一流场景,打造VR新技术、新产品“首发地”。目前,11万平方米的中国(南昌)虚拟现实产业基地日益成型,正成为VR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核心区;9平方公里的VR科创城建设加速推进,7万平方米的VR展示中心、体验中心项目仅用168天实现精彩亮相,国家级VR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两张“国字号王牌”正加快建设;共建了国内首个VR标准检测平台,打造了国内首个VR专业技术的云计算中心、成立了国内首个以VR为主营业务的交易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孵化、培育、吸引近200家VR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落户红谷滩,其中VR50强企业12家,营收达到40亿元。

二、聚焦龙头招商,推动重点企业集群化。注重头部企业招引,引进华为区域总部、科大讯飞江西总部、阿里巴巴江西总部、紫光智慧教育全国总部等项目,形成了科创总部集群;引进腾讯安审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倬云数字、数字江西等项目,形成了大数据产业集群;引进东华软件、麒麟软件、软通动力等项目,形成了软件研发产业集群;引进美翻跨境电商产业园、仟得流量产业园等为项目,形成了流量经济集群。今年6月,红谷滩区成功承办了江西省首届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暨物联网产业发展大会,会上签约3个数字经济项目(仟得流量经济总部扩容项目、汇通达VR+数字经济总部、中科曙光战略合作项目),投资金额超亿元。截至目前,全区注册数字经济企业3872家。

三、聚焦精准服务,推动政策保障系统化。突出做到“五抓”:抓顶层设计,出台《红谷滩区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红谷滩区关于精准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数字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努力打造全国虚拟现实示范应用标杆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抓平台引才,华为南昌研究所、高通影创联合创新中心、紫光智慧教育研究院等17个平台投入运营,吸纳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超万名;抓精准扶持,出台支持流量经济、跨境电商、物联网发展等专项政策和支持数字经济政策八条,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抓数字基建,建设高效、安全、移动、广泛的5G基建项目,目前,建成运营5G基站1538个;抓引导基金,10亿规模的红谷滩航誉创新发展基金已正式运行,推进与省财投合作组建世纪华通XR+游戏产业基金,打造全国性VR产业交易平台。

四、聚焦科技赋能,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一是智慧小区保民安。打造40个“智慧平安小区”、秋水广场“5G+VR”智能防控平台、“三位一体”视频智能管控平台等一批现代化治理样板,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免证提交刷脸办。依托“赣服通”“一窗”审批系统等资源平台和“区块链+电子证照”技术,实现群众办事不用携带证照,刷脸即可办理。今年以来,20个高频“无证办理”事项通过“刷脸”办理730余件。三是城市管理解疑难。依托“智慧红谷滩”城市管理系统平台,与第三方合作研发“红谷通”智慧城市管理APP,第一时间将各类城市管理违法违规行为推送给城市管理责任网格员处置,做到及时发现、转办、反馈处理结果,通过系统化、数字化方式破解城市管理处置慢难题。

经开区围绕“三个引领” 搭建“三大平台”

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经开模式”

南昌经开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为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紧扣“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这一主线,坚决扛起“全省工业主战场”示范引领之旗,全力引进高质量项目、推进高效率创新、打造高能级平台,切实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凝聚起“作示范、创一流”的磅礴力量,干出“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围绕“三个引领”,助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以产业龙头为引领。结合南昌经开区产业背景和工业优势,坚持“工业强区”发展战略,聚焦“1+3”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医药健康等产业体系补链延链强链,力争谋划招引一批体量大、质量高、产业带动强、科技水平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项目集成。同时,大力引进和建设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管理总部,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做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目前,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形成了以欧菲光、同兴达、小米黑鲨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零部件—整机—品牌”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江铃新能源等新能源整车企业,格特拉克等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以海立、奥克斯、新和莱特等核心骨干企业为代表的智能家电、智能装备产业链。

二是以产业平台为引领。加快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计划,聚焦开发区(园区)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聚焦平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导向,依托四大运营商和赣鄱数据湖,做大做强中国(南昌)数字经济港,大力引进5G、大数据、区块链、北斗等数字领域项目,全力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落地,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按照 “总量指标前移、效益指标进位、速度指标争先”要求,完善园区发展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盘活闲置土地用地,推动开发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北斗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技术协同创新园、人力资源产业园、家电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

三是以产业生态为引领。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生态构建,围绕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营造功能齐全的良性生态,满足园区企业多元需求,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品质。工业配套方面,配套建设了500多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12000套人才公寓和产权型人才房,基本实现企业拎包入住、落户即可生产、员工宜居宜业目标;供水、电力、燃气、通讯等设施均可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教育医疗配套设施方面,引入整合豫章师范小学、南昌二中昌北校区、南昌十中昌北校区、财大附中、广州七喜医院、江西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生活配套建设方面,培育和引进的乐盈广场、天虹、旭辉商业综合体、铜锣湾等现代商贸项目陆续建成开业;新建了万科金域国际、绿地悦公馆、南天金源、英伦联邦等精品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方面,加快推动黄家湖周边环境整治、龙潭水渠、青岚水渠改造,改善了人居环境,加速了产城融合步伐。

二、搭建“三大平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一是搭建品牌招商平台。突出招大引强、工业优先,聚焦“高大上、链群配”,着眼于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强项目投资信息收集,按照投资主体、产品市场、工艺技术、亩均贡献等关键要素,筛选甄别产业层次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聚力产业龙头、区域总部、创新平台等,通过展会、供应商大会和“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三请三回”等产业推介活动,主动出击开展精准招商。

二是搭建创新转化平台。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推动制造型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变。打造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江西(昌北)高校科创谷、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创新人才,扎实做好人才政策落地,全力推动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依托和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生态,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深入推进“映山红计划”,加快华农恒青、国科军工、润田、发达集团等企业上市步伐。

三是搭建对外开放平台。主动对接广州南沙经济区、广州空港经济区、佛山高新区,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以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加快构筑以“一区三口岸”为核心的江西首个多式联运中心;依托昌北国际机场,建设区域性智慧空港物流中心,引导临空型及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推进中国(南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助推做大南昌都市经济圈,加大与南昌市周边县区对接合作力度,加强与赣江新区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双赢局面。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