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进展
南昌市“五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30期)
  发布日期: 2021-09-03 

编者按:南昌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强化生态底线管控,提升都市生态品质,加强市区环境协同治理”为要求,促进大南昌都市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源头防治,努力建成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绿色宜居的都市圈。现刊发有关单位经验做法和成效。

【典型经验】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四个全面”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四个全面”,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着力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夯实美丽南昌建设基础。

一、全面压实主体责任,有力健全企业责任体系。一是签订环保承诺书,与526家企业签订了生态环境保护承诺书,多渠道对企业开展环保政策法规宣讲,督促企业自觉增强守法意识,压实治污主体责任。二是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督促724家企业完成排污许可证申领、9262家企业完成排污登记,企业年度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提交率100%。三是推进生产服务绿色转型,今年指导3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实施无/低费方案35个、中/高费方案5个,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

二、全面践行群众路线,高效构建全民行动体系。一是实施环境信访投诉月报制度,加强对环境信访问题集中、矛盾突出区域点位的分析研判,积极回应群众诉求,1-8月,全市办结环境信访投诉2739件。二是实施生态环境违法举报奖励制度,出台《南昌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规定11种给予举报人奖励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力度。三是实施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制度,协调南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江西中再生、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和泉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1-8月,累计向公众开放23次、接待人数936人次。

三、全面优化执法监管,持续完善环境监管体系。一是推行差异化监管,对全市2640家监管对象按照污染程度、行业类别、环境风险程度等进行分类,其中A类企业169家、B类企业579家、C类企业1892家,严格按类别按比例进行抽查,完成一、二季度“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二是推行正面清单管理,将445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尽可能通过非现场执法方式开展执法监管,1-8月,开展非现场检查2029家次。三是推行两法衔接,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工作规程(暂行)》《南昌市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工作规程(试行)》,加强信息互通共享,优化工作流程,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四、全面加强行业管理,有序规范环境市场体系。一是严惩环境违法失信行为,1-8月,全市行政处罚立案124件,处罚123件,实行环保“黄牌”警示企业2家,并依法公开处罚及警示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强化环境中介机构监管,在全省率先建成环境检测单位监管平台,对我市环境检测单位实施全过程在线监管;建成机动车排污监控平台,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实行全过程远程监管。三是支持环保科研产业发展,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难点领域,引进专业技术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帮扶指导,累计帮扶企业240余家,实施污染应急天气“点对点”应急管控8次,5次保良成功。

市城管局强力推进铁路沿线环境整治

扮靓窗口形象  提升城市颜值

近年来,市城管局始终坚持以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名城、生态都市为目标,围绕“拆”、“清”、“绿”、“改”、“装”、“亮”六字要求,持续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美观靓丽、特色彰显的城市窗口,充分展现可阅读、有温度、更宜居的天下英雄城形象。

一、高位推动有力度,齐心协力破难关。一是领导带头振信心。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领导带头抓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经常性一线考察调研、一线指挥调度,为“地、铁”双方打赢这场攻坚战提振信心、坚定决心。二是全面部署定思路。组织召开全市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两个结合”(即抓问题整改与抓项目建设相结合,打基础与提品质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成立市、区两级铁路沿线整治领导小组,建立qq群、微信群,实现政令畅通、信息共享。三是互动联动齐发力。市铁路沿线整治办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按照“围栏为界、产权为主”的原则进行分工处置,涉及需要双方共同协调的问题及时召开工作联席会,督办整改落实铁路移交地方的问题。经协调调度,全面推动经开区南昌北火车站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二、科学规划成系统、特色彰显有品质。一是科学统筹绘蓝图。市铁路沿线整治办会同相关市直单位以及相关县区开展摸底排查工作,针对问题统筹分类、测算评估,各县区根据地理位置、区域特点请规划设部门量身制作了规划图册,为开展整治绘就了蓝图。二是统一标准成系统。市城管局牵头,紧紧围绕“拆、清、绿、改、装、亮”的六字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了城区整治标准和农村整治标准。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促使铁路沿线整治更加规范、形成系统。三是攻坚克难显成效。通过整治,在农村,民宅的坡型顶、灰白墙与田园风光遥相呼应,格调新颖;在城区,红色文化墙、彩绘江西、“森林”公园、市民小游园等悄然兴起,沿线居民对整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长效管理固成效,常抓不懈防反复。一是长远谋划建机制。先后制定《南昌市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南昌市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双段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目标要求,建立了紧密的“地、铁”联系,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制。二是落实制度成常态。为落实长效管理要求,坚持情况每周汇总、数据每周统计、任务每周销号,坚持每月收集整治工作推进情况,需要市级层面协调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协调调度。三是督查考核促长效。采取“线上乘火车看、线下赴实地查、空中无人机拍”等多种方式,定期组织全面考核,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下派、复核、确认”程序,确认问题点位、明确问题归属。通过“双段长制”,各县区、乡镇与铁路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络机制,推进点对点解决问题,使问题抑制在萌芽、消灭在源头。

西湖区强化环境治理制度保障

彰显生态文明新成效

西湖区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三项制度”,不断夯实基础、抓牢关键、攻坚难点,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一、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夯实生态文明基础。一是提升水质达标率。以西湖、桃花河等为重点,建立“江河湖”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机制,先后投入2亿余元,实施孺子亭公园(西湖)污水治理、西桃花河和龙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基本消灭黑臭水体。依托江滩公园,将赣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打造成生态宣教基地,朝阳、青云水厂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二是提升空气优良率。线上,在全市率先启用雷达平扫、黑烟车动态抓拍智能系统;线下,固化“洗城”机制,开展“一降一禁一治一管一控”整治。2020年全区国控、省控站点六参数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今年上半年,象湖站点PM2.5浓度29微克每立方米,全市排名第一。三是提升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边角地带,建设一批“口袋公园”“邮票绿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前,全区有朝阳江滩、抚河等公园4个,广场和小游园10个,邮票绿地15处,人均公园面积7.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

二、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抓牢生态文明关键。一是加快建立责任清单。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今年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境有关工作12次,逐步厘清区级、街道(镇)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责任清单。二是持续推进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即时联络、强制措施联动办理等机制,专门组建了一支由环保、城建、城管、交管等部门组成的综合执法队,每周开展2次执法行动、1次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联动互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局面。三是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今年以来,开展联合专项行动12次、“零点行动”24次,出动执法车辆195次、执法人员380人次,对建筑工地、路边烧烤、加油站等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各类问题230个,已整改227个,约谈工地项目负责人12次,实施环境行政处罚40起,处罚金额51.2万元,倒逼企业相关责任落实。

三、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攻坚生态文明难点。一是建立挂账销号机制。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迅速开出整改责任清单,并实行区领导挂点包案工作机制。同时,建立日巡查、周调度、月通报、年考核等配套制度,确保整改工作落地落实见效。西湖区今年收到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信访件48个,已整改45个,整改完成率93.8%。二是实行划片分期整改。瞄准雨污管网建设改造重难点,提出“四大片区+三期目标”规划,将全区划分为朝阳新城、洪城商圈、朝阳洲、老城中心4个片区,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各改造项目摸排工作;到2023年底实现除老城中心片区以外区域的雨污分流;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全区范围雨污分流。三是凝聚共建共享合力。大力开展生态环保宣教进社区、进课堂、进企业等活动,共发放宣传册3万余份,引导居民实行绿色低碳生活,凝聚起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2020年获评全市低碳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第一批6个省级低碳社区均在西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