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乡村振兴“赣”劲十足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02 15:23:54 浏览量: 字体

初秋时节,风景如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走进九江、景德镇、上饶,举目眺望赣鄱新农村,时而田畴交错,时而碧水绕村,时而花树辉映……

这是江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果,3058个脱贫退出的贫困村如期绽放;这是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正酣,各地乡村先行先试,探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

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谭翊泉带领村民发展“生态+旅游”模式,结合村里山水生态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公司,发展农家乐、民宿;同时发展“生态+种养”模式,开发310余亩有机蔬菜示范园区。2017年脱贫退出的东山村,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负债几千元到去年纯收入25.3万元。

曾经的国定贫困县横峰,持续推进“一笔光伏收入、一片竹果林、一亩花草药、一顷油茶山、一个人就业、一桌农家饭、一箱爱心蜂”的“七个一”产业发展战略,形成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领办,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在此基础上,横峰完成了660个秀美乡村示范点建设,打造148个景点亮点村、27个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该县由此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这是我省在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手抓”的缩影。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4万名;发展有带贫功能的种植业367.2万亩、水产养殖31.1万亩等;在80.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获得产业扶持的有73.3万户,占比达90.9%。江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8643元增至2019年的11767元,年平均增速达10.8%。

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

彭泽县太泊湖乡埠头村是全国有名的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村民有的承包养殖鄱阳湖大闸蟹和小龙虾,有的发展农家乐。村民扶亚林说:“我养殖的龙虾不愁销,去年赚了钱盖起了楼房,今年又靠养龙虾净赚20多万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埠头村自发制定了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30条村规民约,并开展“学模范树新风”“五好文明家庭评比”“信用农户创评”等活动,乡风文明得到显著提升。如今,埠头村水泥路纵横交错,家家户户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成为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省创新思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努力打造美丽生态宜居乡村。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13万个村庄整治建设,全省99.56%的行政村、99.37%的自然村纳入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68个县(市、区)实现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

2019年,在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活动中,江西有159个村庄入选,入选村庄数居全国第一。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江西有25个乡村在列,加上首批入选村,共有37个乡村升格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改革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其根本是靠深化改革。

江西从理清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晰、保护不严格、流转不顺畅等问题入手,完成近21.2万个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核实资产994亿余元,村集体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9%,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省。

理清农村发展掣肘,盘活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我省一批农村正在先行先试。

被誉为“中国林改第一村”的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依靠“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林改,村民从“卖木头”到“卖生态”,长水村的乡村旅游和绿色产业越做越大。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2.16万元,户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

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通过对村民进行搬迁安置,产权置换,盘活了古村旅游资源。旅游投资者有产权保障,进而积极投身村落保护与开发,篁岭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过上了富足的、安居乐业的生活。2019年,篁岭村村民人均收入4万元,户均年收入达13万元。

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镇三宝村通过整合利用闲置农房、土地等资源,鼓励引导各类资本、技术、人才进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如今,三宝村俨然成为艺术殿堂,这里汇集了三宝蓬艺术中心、手作故事街区、艺术家工作室、青年创客空间等,承接国内乃至国际的艺术展览、学术交流、高端论坛等活动。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