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文章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各地要严格按照文章要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和节点,抓住工作重点,把好六个关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态度、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要把好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未来。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乡村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没有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振兴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因而乡村振兴既不能均衡用力,又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在统筹协调中把好二者的关系。要强化“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既重点发展乡村,通过一系列配套改革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又大力振兴城市经济,通过城市的发展引领乡村、支持乡村、“反哺”乡村,并帮助解决好乡村发展面临的人、财、物、智、技等不足的问题,真正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
要把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乡村振兴既是整个发展大局中的一环,又是乡村工作的全部,因而既要从发展大局着眼抓好乡村振兴总体谋划,又要从乡村工作着手抓具体工作重点优化,落实好每一项具体工作,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具体工作中,乡村振兴既要按照中央要求推动全面振兴,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又要坚持产业优先、重点突破,推进集中连片的发展模式,走特色经济的特色化发展路子,引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农村真正走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要把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党中央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但这并没有限制地方的发展创新。因而,各地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方案,并充分发挥乡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探索精神,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总之,既不能以顶层设计取代地方实践,又不能偏离顶层设计乱搞地方探索,要在中央顶层设计之下,充分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推动乡村振兴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
要把好短期与长远的关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短时目标,更是一个长远课题。因而,乡村振兴工作不仅要立足于短时任务,按照中央2022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抓好产业发展,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带动乡村真正转型升级;同时更要兼顾长远繁荣,着力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乡村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立足于地域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好长远谋划,要把好教育、人才、科技等关键环节,为长远发展、持续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把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是主导,因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要抓好真金白银的投入,又需要惠民政策的支撑,尤其要在发展规划上、重大项目上、基础设施上等方面把好关口,从而让乡村振兴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培育和发展农村要素市场,着力推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企业、社会资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开发,发挥企业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要把好党建与群众的关系。“工农兵学商、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党建是引领。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党委、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切实担负起助推发展的第一责任,压实责任,层层落实,以党建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同时,要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并有序地引导群众参与到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群众有知情权、发言权、决定权和监督权,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不强、美不美、富不富,决定着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们要切实把好六个关系,牢记职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多措并举、真抓实干,锲而不舍、稳扎稳打,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就,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