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昌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访问量: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市政府各有关单位:

《南昌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已经十二届市委第157次常委会会议、2024年第20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8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省会引领战略,结合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和市“8810”行动计划部署,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攻九大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性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有力助推“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高标准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全面打响生产性服务业南昌品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专业服务、人力资源、会展经济、批发贸易九大重点领域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半径覆盖南昌都市圈、辐射中部地区、面向全国,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果。

三、主攻方向

聚焦九大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集合、资源集约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一)信息服务。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信息化赋能为引擎,以红谷滩区、高新区为主阵地,以经开区、青山湖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新建区为重要支撑,主攻工业软件、VR服务、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重点依托未来科学城、慧谷产业园、南昌高新数谷产业园、江西省数字产业集团等承载平台和企业,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软件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红谷滩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建设,推进省级超算中心落地南昌。以百度飞桨(江西)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项目为核心,搭建数字化转型赋能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本土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助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到2026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24亿元;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73亿元;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27亿元;推动超过1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改造(其中省级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L6以上级别企业数量达到600家),带动20000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打造信息技术服务先行区和“世界级VR中心”。

(二)科技服务。坚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以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区为主阵地,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为重要支撑,主攻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等重点领域,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产业功能布局,依托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实施“一产一院”“一产一校”。高水平建设未来科学城、南昌瑶湖科学岛,加快推进南昌实验室、江西创新馆建设。到202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2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培育服务业科技领军及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突破60家;初级技术经纪人达到2000名,打造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三)现代物流。坚持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转为主线,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为主阵地,以青云谱区、新建区、进贤县、安义县、湾里管理局为重要支撑,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关键,主攻商贸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等重点领域。重点依托南昌国际陆港、南昌国际智慧空港、西部物流产业园、中国·南昌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深国际智慧供应链产业园、万科万纬冷链物流园等产业承载平台,打造高能级特色优质平台载体。推动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畅通昌北机场、姚湾综合码头、龙头岗综合码头、乐化铁路货场等高品质重要通道口岸,提升物流枢纽辐射能力。到202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2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A级以上物流企业力争达到62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力争达到30家;乡村快递覆盖率达到100%,打造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的物流枢纽经济区。

(四)现代金融。坚持构建“一中心四园区”发展格局,以红谷滩区为核心承载区,以经开区、高新区、青山湖区、新建区、西湖区、南昌县为重要支撑。推动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江西国控基金产业园、江西金控数字金融创新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8810”产业行动,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配套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用好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充分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加速绿色金融转型,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畅通普惠金融通道,开展普惠金融领域服务创新,加大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两站两中心一平台”建设力度。融入数字金融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推动金融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等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发挥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和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和吸引股权投资机构来昌发展。扎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私募股权市场-新四板-新三板-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及沪深主板”逐层递进和多层次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到2026年,力争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5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6家左右;全市直接融资规模年新增600亿元以上;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速保持在15%以上;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打造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金融集聚高地。

(五)工业设计。坚持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区为主阵地,以新建区、青山湖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为重要支撑,主攻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重点依托工业设计企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高校院所等平台载体,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业设计研究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壮大工业设计市场主体,促进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南昌工业设计产业水平,增强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打造“南昌设计”新名片。到2026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到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到28家。

(六)专业服务。坚持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红谷滩区、东湖区、西湖区为主阵地,以经开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为重要支撑,主攻检验检测、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咨询服务等专业服务。重点依托省市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腾讯众创空间(南昌)、江西新媒体广告产业园、等平台载体,推动专业服务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高效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加快卓志教育文创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高水平推进南昌法务区建设,高质高效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到2026年,检验检测行业营业收入达到34亿元;打造3-5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市属注册会计师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培育1-2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质会计师事务所品牌,打造面向全省的检验检测基地、法律法务高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中心。

(七)人力资源。坚持发挥中国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三区”辐射带动作用,以高新区、经开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为主阵地,主攻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综合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高端服务,细化规范发展人力资源事务代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人力资源培训、劳务派遣等服务。重点依托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和骨干企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形成连通各行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到2026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700家,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入驻机构达到280家、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打造立足南昌、惠及全省、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区域性人力资源聚集高地和人才培养、人才储备洼地。

(八)会展经济。坚持“以展促产、以产兴展、产展一体”为主线,以红谷滩区、青山湖区为主阵地,以南昌县、安义县、进贤县、东湖区为重要支撑,推进落实“会展赣军”计划,夯实南昌会展经济“高端化、国际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会展经济竞争力。依托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江西国际汽车会展中心、蓝海展览馆、进贤会展交易中心、安义建材门窗博览中心、南昌国际会展中心(拟建)等展览场馆,重点打造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飞行大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米粉产业交易会等标志性品牌展会,培育壮大南昌国际汽车展、中国(江西)家居产业暨全屋定制博览会、江西(安义)铝型材及门窗博览会等本土展会。深化推动“一条产业链+一个专业展会”发展模式,壮大会展业市场主体,打响南昌会展品牌,加大会展项目招引力度,形成“周周有展览、月月有大展、全年展览不断”的会展格局。2026年力争举办规模以上展会(会议)160场、展会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打造中部地区会展名城。

(九)批发贸易。坚持以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西湖区、经开区、高新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为主阵地,以东湖区、红谷滩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新建区、进贤县、安义县为重要支撑,聚焦大宗原料、机电机械、医药器械、农副产品等重要板块,释放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效应,提升批发贸易对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我市重点工贸一体批发贸易企业供应链协同效率,加速安义铝材之乡批发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大型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业,引导轻纺企业繁荣活跃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南昌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江西跨境电商产业基地、江西流量经济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健全城乡流通网络,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到2026年,批发业销售额力争达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限额以上批发法人企业力争达到2200家,年销售额百亿元以上批发企业力争达到8家,年交易额百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力争达到4家,构建批发贸易强市格局。

四、主要举措

重点围绕“产业融合、数字转型、企业培育、平台承载、品牌赋值、开放合作、人才引育、项目牵引”工作思路,实施八大举措。

(一)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效应。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服务优势,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鼓励制造业企业拓展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系统解决方案、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增值服务。推动服务向制造渗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挥研发、渠道、网络等优势,深度介入制造业各环节。鼓励互联网、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等服务业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新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委金融办、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二)深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打造转型示范标杆企业,支持企业针对业务流程开展应用创新。围绕设备数字化、生产网络化、服务智能化、新技术融合化等重点环节,推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提升成本、质量、效益、绿色、安全等方面的转型成效。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产业大脑”,全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打造“省级平台-国家级平台”和“专业特色型平台-双跨综合型平台”梯次培育体系,推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国家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建设运营。集中统筹推进南昌县、经开区数字化转型试点,完成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争取省级第二批、第三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加快构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三级服务体系,形成面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培育优秀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商,为企业分析数字化水平现状及发展短板,提供转型目标和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中小企业局、市政数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三)优化企业主体梯次培育体系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聚能引领作用,鼓励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构建“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梯次培育库;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批发贸易龙头企业向规模集团化、服务专业化、功能体系化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专业服务、人力资源、会展经济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鼓励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聚焦生产性服务业九大领域,制定精准化招商图谱,瞄准重点企业开展靶向招引,引进一批前景好、潜力大、专业能力突出的成长型企业,给予投融资、应用场景等综合支持,加快形成雁阵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梯队。〔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中小企业局、市委金融办、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四)提升特色平台载体承载功能。搭建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载体,加快建设中国(南昌)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基地、南昌航空科创城、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平台载体,持续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支撑,加强南昌中兴科技园企业孵化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创客工场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打造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中国电建-南昌总部经济产业园、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总部集聚区。支持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加快盘活利用闲置办公楼宇和低效工业厂房,切实提高载体利用效率,激发存量资产活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金融办,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五)加强行业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打响南昌生产性服务业卓越品牌,推进“世界级VR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科创中心、中部会展名城等国家级、区域级特色品牌标识塑造。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品牌体系完善、品牌标识塑造、品牌质量认证等。支持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加强服务品牌培育,深入开展质量提升成果评选活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优化升级,完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参与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标准化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等服务,共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研制、应用推广与持续改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六)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格局。按照省委关于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战略部署,发挥联通东西、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和市场、设施、资本、信息等综合优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协同发展。深化区域间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央企、国企和民企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红谷滩金融商务区深度接轨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强化都市圈引领效应,推动南昌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打造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优强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构建跨境服务产业链。优化综合保税区功能,完善海外仓贸易物流服务“生态”,发展配送、售后、维修、展示、体验、金融等配套服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七)加大重点人才“引育用留”力度。贯彻南昌新“人才10条”,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强化与本土人力资源机构合作,面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家、资深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实施靶向引才。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百场校招”、洪漂人才荟、洪城就业“职”通车、职引未来等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技能人才“洪”字品牌,培育选树新时代洪城工匠和洪城技师,打造覆盖广泛、梯次衔接、技艺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课程教学,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紧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群体,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便利服务,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八)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作用。结合“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和招引,加强与国家和省级部门对接,将已储备谋划的优质服务业项目向上推介和申报,争取引领性项目进入国家级和省级服务业重大布局规划和项目计划。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浪潮南昌数字谷及智慧园区项目、海康威视科技园、深国际智慧供应链产业园、国药控股江西智慧医药供应链产业园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保障,充分利用可出让地块以及城市更新进程中释放的产业用地资源,保障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需求,增强企业与属地辖区的黏性。〔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五、组织实施

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大战略和政策。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推进本行动计划的实施和重点工作的组织,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重要问题,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本行动计划要求抓好贯彻落实,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台或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和细则,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各县(区)、开发区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建立相应的推进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进一步畅通常态化、制度化政企沟通渠道,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附件:1.南昌市信息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2.南昌市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3.南昌市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4.南昌市现代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5.南昌市工业设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6.南昌市专业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7.南昌市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8.南昌市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9.南昌市批发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10.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指标情况和预期目标表

附件1

南昌市信息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数字产业,做大做强优势和特色信息服务产业,夯实信息服务数字底座,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数字技术创新、信息产品服务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发展工业软件、VR服务、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细分领域,做大做强优势和特色信息服务产业,完善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夯实信息服务网络基础,打造“世界级VR中心”。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持续提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布局更为科学,产业生态更加优化。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24亿元;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73亿元;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27亿元。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工业软件。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工业软件研发能力,实现产业提升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ER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高端工业软件和应用解决方案。健全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着力建设全省工业软件创新高地。推动核心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落地应用,培育电子信息、汽车、纺织等重点领域的工业软件,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研发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的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工业软件示范应用场景。强化工业数据赋能,提升工业软件智能化水平。

(二)VR服务。重点发展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包括虚拟现实操作系统、软件工具包(SDK)、中间件、三维引擎、影像合成和绘图工具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内容制作以及开发平台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提升虚拟现实产品软硬件集成能力。发展面向移动端、客户端、网页版的虚拟现实游戏、动漫内容、网络原创视听节目的创作生产。发展虚拟现实融合业态,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教育、岗位实训、旅游、文娱、医疗等行业场景的示范应用。

(三)人工智能。抢抓国家和江西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机遇,加快推进红谷滩区江西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百度飞桨(江西)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系统集成应用,推广应用智能工厂。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运用,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率先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软件产品与解决方案。

(四)云计算和大数据。依托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中国工联院江西分院等,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提升数据采集及预处理、存储、交易、挖掘分析、可视化、安全等服务能力。推动中国移动(江西南昌)数据中心、浪潮南昌数字谷及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作用,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联合赣州、九江、上饶、鹰潭、宜春等地市,深度参与省市共建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数据交易试点。

三、重点任务

(一)引育壮大市场主体。以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区等重点软件园区为平台,引育有发展潜力的优质软件企业。鼓励优势软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软件企业挂牌上市。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剥离信息化业务部门组建软件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有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的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申报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强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中国互联网百强”、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

(二)深化应用场景牵引。把握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等契机,以应用为导向,引导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孵化培育本土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等场景入手,面向长三角、粤港澳等软件发展重点区域引进软件企业。遴选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优秀场景,在行业发展中发挥标杆示范作用。

(三)构筑软件人才方阵。加快完善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校联合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探索建立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加快软件人才市场建设,积极组织高校和企业开展软件研发、系统集成等专项招聘会,为企业提供在职培训、专项培训平台。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创新型、研发类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进一步发挥好南昌新“人才10条”引领作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入驻的奖励优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信息服务人才和团队来昌、留昌发展。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行业牵头部门加强研究有关规划、计划和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各责任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分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推动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各县(区)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数据监测分析。加强数据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做实横、纵向的比较、分析和评估,把握发展趋势,找准短板弱项,挖掘潜力优势。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对于经营困难的重点企业,及时沟通了解情况,积极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点、难点、堵点,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切实提高企业的归属感。

(三)建立考核督导机制。各责任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细化责任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拿出切实举措确保方案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共同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2

南昌市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科技研发产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建设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结合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和市“8810”行动计划部署,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领域,大力完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辐射带动全省科技创新,建设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为加快建设南昌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研发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平台建设提能升级,创新人才队伍加速集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创新支撑发展更加有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2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培育服务业科技领军及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突破60家;初级技术经纪人达到2000名,打造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支持研发设计业发展。聚焦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民生领域的科技需求,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发展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系统集成设计等研究设计服务。面向航空、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食品等领域,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加工、技术授权、技术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6年,力争新增省级实验室1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以南昌科技广场为主阵地,强化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和支撑产业功能,加快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县(区)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驿站等各类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搭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平台,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到2026年,力争新增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家;联合省外高校院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驿站”1-2家。

(三)拓展创业孵化产业功能。以高新区为产业迭代升级的前沿阵地,重点依托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南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孵化器,开展投资孵化、场景孵化、渠道孵化、平台孵化等孵化服务。围绕“8810”重点产业链和标志性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创业孵化服务品牌,深度对接制造业龙头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服务。

(四)推动知识产权业集聚发展。依托南昌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深度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新一代地方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江西省高校院所专利运营平台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商标品牌培育、知识产权金融等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服务链条,加快数据开放、查询检索、研究分析等服务场景应用,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一是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高水平建设未来科学城、南昌瑶湖科学岛,加快推动南昌实验室、江西创新馆建设。推进省级超算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项目落地南昌。二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转型升级。支持全市龙头企业研发中心转型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联盟。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施龙头企业研发中心落昌计划,实现年营收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在发达地区建设研发飞地,吸引高端优质创新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三是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培育省级、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鼓励各县(区)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区建设,设立区域特色产业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依托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加强与“赣服通”平台以及长江中游省份技术市场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四是推动创业孵化基地提质扩容。深度挖掘潜在创新资源,开展行业性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

(二)实施服务业科技企业培育壮大工程。一是持续培育壮大研发企业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升级。二是积极开展“线上+线下”高企培训。委托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辅导工作,通过开展“面对面、一对一”针对性辅导,掌握企业运营发展和研发投入情况,提升申报质量,鼓励各县(区)、开发区进行配套奖励。三是强化科技招商。面向国内外引进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行业影响力大的科技研发服务机构;支持全球知名科技研发服务机构在南昌设立功能总部、地区总部或独立法人机构。

(三)实施科技研发服务开放协同工程。一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平台。围绕“8810”行动计划重点产业链,持续举办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接会,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办好校(院)企对接会,促成更多校(院)企合作。发挥南昌科技广场作用,吸引各类技术市场要素进场交易,促进各类区域技术要素资源涌入南昌。二是推动科技研发服务双向开放。积极承办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支持国家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高端创新资源在南昌建设分支机构。扎实推进市校战略合作,鼓励各县(区)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推动地方与高校院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支持本地企业前往省外先进城市开展交流洽谈,在外设立研发机构,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四)实施创新人才引育集聚工程。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服务人才引育力度。大力引进科技研发服务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拔尖人才,特别是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面向科技研发行业发展需求,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在昌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领域人才的培养。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服务人才培训力度。依托南昌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协会、国家(江西)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深入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三是健全科技研发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建立健全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信息分析师等职业资格认定体系。建立科技研发服务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行业牵头部门加强研究有关规划、计划和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各责任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分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推动科技研发服务高质量发展。各县(区)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围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方面,加强政策的联动和协同配合,保障重点创新项目资金需求,有力保障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用地、用能等要素需求,在融资、审批服务、协调推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建立考核督导机制。各责任单位按照本方案,细化责任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拿出切实举措确保方案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共同推动科技研发服务行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3

南昌市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扩张物流业市场规模,活跃物流市场主体,更好发挥枢纽经济优势,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以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关键,聚焦商贸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逆向物流等重点领域,推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降本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造物流枢纽经济区,为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物流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2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至13%;A级物流企业超过62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达到30家。物流通道枢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空铁水公”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南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乡村快递覆盖率达到100%,干支仓配一体化衔接更加顺畅。物流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智慧物流项目、智能仓储项目顺利推进,数码托盘、自动打码、自动分拣等物流技术设施标准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VR等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商贸物流。完善城乡配送物流网络,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快递进厂”,打通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夯实商贸物流发展基础,加大科技创新应用,聚焦城乡低空末端物流,探索发展无人机配送、城际运输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和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商贸企业加大自动分拣设备更新力度,鼓励绿色分拨中心建设,提升商贸物流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商贸物流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冷链物流。按照“南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布局,推动打造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南昌西部物流产业园、中国·南昌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冷链物流园区以及重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为核心的冷链物流网络,发展农产品冷链、食品冷链、药品冷链、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产业。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能力,在集散地、产销地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支持产销地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改扩建冷链集配中心和低温配送中心,鼓励建设公共冷库、中央厨房,加快绿色、高效、低碳冷藏设施应用。提高冷链物流重点干支线配送效率。

(三)跨境物流。完善国际物流体系,以中欧(亚)班列、铁海联运外贸班列为支撑,提供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干线运输服务组织。以昌北机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创新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实施跨境电商“出海”行动,推广“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功能性平台建设,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建设,完善仓储、物流、支付、数据等基础服务功能,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跨境物流的时效性、可靠性、经济性。

(四)逆向物流。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有序推动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支持物流枢纽、重点物流园区开展逆向物流体系建设,针对产品包装、物流器具、废旧钢铁、汽车以及电商退换货等,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网络。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投递点、转运站、绿色分拣中心建设。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着力构建“空铁水公”四位一体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昌北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持续完善机场集疏运网络。积极谋划武咸昌高铁、昌厦(福)高铁、长昌(九)高铁,争取纳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加快建设西二绕城高速、昌樟高速二期枫生段扩建等项目,推进北二绕城高速、南外环东延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提前谋划景鄱昌、南昌至修水、南昌至南丰、福银高速江西段二通道黄梅至南昌等高速项目,加快形成“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持续推进环鄱阳湖公路、G105、G320等国省道干线新建改建工程。全力推进《南昌港总体规划》修订和落地实施,持续推进姚湾综合码头、龙头岗综合码头二期建设,推动南新港区洲渼作业区一期、昌东港区下尾万家作业区建设。着力补齐集疏运道路、港口、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等集疏运体系短板,建设姚湾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强化南昌港与九江港合作。

(二)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加大优质物流企业引育力度,支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国家5A级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南昌,扶持本地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物流企业创优评级,鼓励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和企业联盟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做大企业规模,培育形成品牌物流企业。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VR等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装备,促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广绿色包装、循环包装等,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智慧化提质升级。

(三)实施载体平台建设工程。大力推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结合产业优势,强化精准招商,规划引进一批影响力大、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物流项目,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有效整合枢纽内各类物流要素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园创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推动打造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入驻园区集聚集群发展。结合城市需求合理培育打造城郊大仓基地,完善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强化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城郊大仓基地的协同互补和联动,补齐城市应急物流建设短板。依托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健全城乡流通网络,增强流通保供能力。

(四)实施产业发展融合工程。推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密切合作,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结合生产制造流程合理配套物流设施设备,具备条件的可结合实际共同投资建设专用物流设施。引导制造企业结合实际系统整合其内部分散在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的物流服务能力,以及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存量设施资源,向社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综合物流服务。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有机衔接,围绕“8810”行动计划,统筹做好工业园区等生产制造设施与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等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用地安排,促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高效协同。加快完善农村交通物流体系,以客货邮融合为抓手,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村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行业牵头部门强化对全市现代物流发展工作统筹、协调、指导和督查。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等重大问题,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协同作战格局,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

(二)强化要素保障。优先保障重大物流项目的用地需求,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合理安排物流项目建设用地。依法合规、用足用好支持A级物流企业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多措并举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物流重大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清单,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三)深化督促落实。各责任单位按照本方案,细化责任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加快出台或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确保方案提出的相关工作举措落到实处,共同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附件4

南昌市现代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质效,完善金融支持制造业保障体系,持续推动现代金融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省委金融工作会议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制造业保障体系,为建设体现南昌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金融业布局更加优化、金融组织蓬勃发展、企业上市百花齐放,金融业主要指标稳步提升,高质量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为生产性服务产业、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5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6家左右;全市直接融资规模年新增600亿元以上;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速保持在15%以上;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推动科技金融新升级。做好数字化技改升级和设备更新项目配套支持,激励引导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对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用好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充分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鼓励驻昌金融机构用好股权、债权、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引导其为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实现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贷款持续提升。

(二)打造绿色金融新样板。加速绿色金融转型,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向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绿色领域及高碳企业转型活动倾斜。持续跟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进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及碳核算试点工作,畅通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通道,满足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特有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功能,支持证券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等产品,引导资金持续流向绿色低碳经济领域,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三)畅通普惠金融新通道。开展普惠金融领域服务创新,加大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两站两中心一平台”建设力度,持续优化市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切实发挥平台对提升首贷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推动宣导作用。持续建设线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首贷续贷服务中心以及乡村、社区普惠金融服务站点,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扩面提质工程。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普惠型中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投保成本,优化理赔追偿服务。

(四)融入数字金融新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深度应用,在对现有平台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探索开展数字化金融业务模式和渠道的全面创新。依托数字技术、数字渠道和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金融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等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重点任务

(一)以金融支持“8810”专项行动为重要抓手。围绕《关于金融支持“8810”产业行动计划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通过落实保持制造业信贷稳定增长、建立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单、推进制造业企业上市等十条举措,引导驻昌金融机构围绕“链主”企业做好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为建设体现南昌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优化完善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独角兽、瞪羚企业金融支持体制机制,推动更多企业精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保险机构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保险,做好强链补链、技术攻关过程中的风险保障。

(二)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持续深化产融对接,举办大型产融对接活动,鼓励、指导各县(区)、开发区根据产业结构和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产融对接,促进资金供给双方精准对接。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可持续的融资需求推送及首贷户培育长效机制。推动本土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重要政策机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以推进企业上市为发力重点。紧盯在审企业和在辅导企业审核进展,积极落实北交所上市三年行动方案,引导优质拟上市企业申报北交所,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利用“北交所直连通道”争取上市机会。优选出一批盈利能力突出、品牌效益强的制造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四)以构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有效途径。扎实推进制造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私募股权市场-新四板-新三板-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及沪深主板”逐层递进和多层次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科技创新债等方式融资。发挥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和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引导基金作用,深化与制造业企业战略合作。开展“资本面对面”系列活动,鼓励和吸引股权投资机构来昌发展。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部门协同。建立信息共享的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农业农村、工信、商务、科技、文广新旅、中小企业、住建、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共同发力的工作体系。加强市县协同,指导有关县(区)、开发区严格落实责任分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凝聚合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日常协调机制,配合中央驻赣金融监管机构,统筹推进全市金融业发展工作,加强与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江西证监局沟通联系。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数据共享与分析研判,定期分析和梳理各项金融指标变化情况,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政策支持。深入贯彻《关于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加快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构建“一中心四园区”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关于金融支持“8810”产业行动计划若干措施的通知》引领作用,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附件5

南昌市工业设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加快南昌工业设计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工业设计与现代制造业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南昌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以工业设计创新赋能为引领,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南昌工业设计产业水平,打造“南昌设计”新名片。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产业规模明显增长,设计能力持续增强,工业设计与重点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力争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到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到28家。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平台创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共建行业设计中心,积极承接设计外包业务,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化程度。支持和推动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二)人才培育。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激励、引进、评价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或设计策划等方式,面向全国引进高端工业设计人才,鼓励省内外工业设计人才来昌就业或设立设计机构。支持将设计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范围,按照现有人才政策,给予相应待遇。

(三)成果转化。依托工业设计企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公司)、高校院所,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业设计研究服务体系,围绕行业特点,提供行业信息、设计包装、设计标准、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与推广等相关服务,为企业产品提供工业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三、重点任务

(一)壮大工业设计主体。一是加快培育工业设计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流程再造,剥离工业设计部门,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设计企业。积极引进知名工业设计机构(企业),鼓励全国各地优秀工业设计人才来昌设立工作室。二是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遴选活动,从我市工业设计企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高校设计机构中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业绩突出的工业设计中心,争创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为其他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三是加强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依托省科技厅、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南昌航空大学、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等,指导江西航空研究院打造航空领域工业设计研究院,争创省级航空领域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激发企业市场需求。鼓励制造企业外包设计业务,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拓展产品体系、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品牌建设。鼓励工业企业通过购买产品设计、合作生产、销售分成等方式,实现设计成果产业化。

(三)加快人才培育引进。一是强化人才培育。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工业设计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等高校资源、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业设计经验。二是引进紧缺人才。依托南昌新“人才10条”,大力引进工业设计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鼓励在昌建立工作室。按照我市高层次人才标准,为工业设计紧缺人才提供社会保障和工作生活待遇,为国内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来昌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提升本土设计品牌。鼓励工业设计企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以及高校设计机构积极参加江西省“天工杯”工业设计大赛,强化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展示我市工业设计发展水平,扩大工业设计影响力。依托江西省工业设计展览馆,展示我市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创意产品,赋能产业的发展成就,营造工业设计发展氛围。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行业牵头部门加强研究有关规划、计划和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各责任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分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推动工业设计高质量发展。各县(区)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突破口,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发挥工业设计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考核督导机制。各责任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细化责任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拿出切实举措,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共同推动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附件6

南昌市专业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落实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省会引领战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南昌高端专业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打造高端服务业样板区,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瞄准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重点发展检验检测、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咨询服务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全面提升发展能级、拓宽细分业态、扩大服务辐射半径,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品牌效应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的高端专业服务集聚发展样板区。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全市高端专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更加完备,高端专业服务业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升,高端专业服务企业和高端专业人才区域集中度持续增强。到2026年,全市检验检测行业营业收入达到34亿元,从业300人以上的大型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家,100至300人的中型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0家;打造3-5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市属注册会计师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打造1-2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质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咨询服务机构达到100家。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检验检测。以服务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为导向,依托省市检验检测平台和第三方机构,重点发展涵盖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等服务,提升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等检验检测能力,促进检验检测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服务效能,打造面向全省的检验检测基地。

(二)法律服务。高水平推进南昌法务区建设,打造全省法律服务集聚示范区,构建全链条、专业化的法律服务生态圈,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建设,搭建企业互动交流平台,打响“律动洪城”南昌律师品牌,担当江西法治体系建设的排头兵,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三)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坚持发展扶持与监管规范并重,充分发挥行业在财会监督方面的职能作用,以做优做特、做专做精为导向,推进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建设,打造在区域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信誉度的会计师事务所,推动行业由传统的审计鉴证服务向增信服务、增值服务拓展,加快融入制造业升级和新业态产业发展,满足不同层级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需求。

(四)咨询服务。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以政策和战略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助力产业发展的咨询服务,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的咨询业标杆企业,提升服务集聚辐射力,扩大行业发展规模,打造全省咨询服务发展高地,更好地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和城市核心功能。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重点平台载体建设。一是建设一流南昌法务区。统筹谋划南昌法务区总体建设方案,加快调研论证、建设规划、空间设计等工作,推动南昌法务区建设落地。二是建设一批高端专业服务楼宇。重点依托红谷滩区、东湖区、西湖区,加快盘活利用闲置办公楼宇,建设一批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咨询服务特色楼宇,打造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建设一批重点检测平台和认证中心。加大先进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投入,做大做强检验检测平台。加快推进南昌实验室建设,推动组建航空、食品、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省实验室。

(二)加快引育高能级主体。一是推进国家及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质检中心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地。引导中检、华测、苏交科等第三方检验检测龙头机构在南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内部实验室对外开放,提供检验检测服务。二是引导和扶持本土律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做优,鼓励大中型律师事务所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扶持中小规模律师事务所提升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律师事务所走出去,到省内省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高能级律所和高校法学研究机构。三是支持本土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服务领域,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集团、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重要行业的服务水平。积极招引全球会计师事务所排名前50名和全球咨询公司排名前50名。

(三)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度。一是加强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引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鼓励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团队。在市级科技专家库中吸纳更多检验检测专家,增加检验检测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二是壮大律师人才队伍。依托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践等方面增强院所合作。建立专业领域法律服务人才库,加大对境内外高层次法律服务人才的引进力度。三是集聚高素质会计、咨询人才。引育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共建实践型教学基地、培训基地。

(四)夯实数字化建设基底。一是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数字化转型。支持智能传感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检验检测行业深度融合,全面普及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实现检验检测全过程数字化。二是打造数字法治服务平台。深度运用大数据、VR等前沿技术,建设一体多元、互联共享的数字化办公平台,为法务区内的政法机关、法务平台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办公服务。三是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会计师事务所通过自主研发或市场采购,实现信息化建设普及和智能化升级,推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和行业管理服务所需的财政、银行、工商、税务和公安等政务数据资源协调共享。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和实施保障。行业牵头部门统筹推进行动方案任务实施、指标统计、进度监控等各方面工作。进一步加强分析研判,结合行业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牵头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市高端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动态监测与评估。加强对高端专业服务业的发展监测,完善高端专业服务业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高端专业服务业企业名录库,定期联系重点企业和代表性企业,深入研究问题、风险和措施。组织开展方案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形势分析。

(三)强化要素保障。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支持高端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引进高端专业服务机构、高端专业服务人才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


附件7

南昌市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持,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协同发展、集聚发展、开放发展、规范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牢牢把握“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强化政策支持,壮大市场主体,建强集聚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筑“立足南昌、惠及全省、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区域性人力资源聚集高地和人才培养、人才储备洼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业态更加丰富,高附加值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行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行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700家,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从业人员超7000人,帮助实现就业和人员流动超155万人次。园区支撑更加有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入驻机构达到280家、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力争建设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新增省级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企业1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4家;省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达到8家,省级“AAA级诚信服务机构”达到20家;培育以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2-3家。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平台基础持续夯实。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吸纳人力资源服务新产品和新服务,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业聚集区。

(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业态更加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综合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高附加值服务供给不断增加。

(三)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诚信体系健全完善,市场管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市场活力迸发涌流,发展态势稳定向好,行业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一是建强产业平台,健全中国南昌人力资源产业园经开园区、高新园区和小蓝园区“一园三区”运营管理机制。定期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评估,加强成果运用和督促指导,引导产业园提质增效,向更具特色、更高水平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二是做强领军企业,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快培育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集聚效应,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吸纳人力资源服务新产品和新服务。

(二)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促就业功能。一是深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稳就业促就业行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举办“百场校招”、洪漂人才荟、洪城就业“职”通车、职引未来等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零工市场建设和“5+2”就业之家建设。二是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重点产业链人才专场招聘活动,为重点产业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对接和供需匹配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和劳务协作跨地区交流。

(三)加大人力资源服务要素支撑力度。一是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分类培养,个性化定制培训内容,提升从业人员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创新数字赋能,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服务能级,加快发展灵活用工、背景调查、数据分析、人才数字化管理等数字化服务。三是加大补助力度,鼓励各县(区)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资金补助、房租补贴、贷款贴息、市场开拓资助等补助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或投资基金投资人力资源服务领域。

(四)健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体系。一是健全信用体系,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范管理、诚信经营。全面推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年度报告公示,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诚信自律、规范发展。二是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领域信息安全保护,推动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和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县(区)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把人力资源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工作,形成推动行业发展合力,加快建成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

(二)加强要素保障。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支持作用,释放实体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落实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信贷产品。

(三)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成效,充分展示在促进就业、服务人才、支持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附件8

南昌市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做强做响我市会展业品牌,促进会展经济创新发展,切实推动会展与产业相融共生、齐头并进,加快会展服务模式持续创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发挥会展业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作用,推动会展经济规模不断提升、品牌展会加速集聚、会展主体持续壮大,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基础扎实、布局合理的会展业体系,打造中部地区具有独特魅力的会展名城。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力争展览总面积全国排位前移,增速居中部城市前列。办展办会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周周有展览、月月有大展、全年展览不断”的会展格局。力争举办规模以上展会(会议)达160场,展会面积达260万平方米,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夯实硬件基础。进一步优化我市会展场馆空间布局,支持新建与发展规模、区域特色相匹配的专业会展场馆,积极对接配合南昌市政公用集团推进南昌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周边设施建设,提升我市举办国际化、专业化会展的承载力。鼓励各县(区)、开发区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对适合举办展会的载体或商业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现有展馆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周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停车场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场馆信息化改造,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和智能控制系统。

(二)壮大会展主体。加强培育具有先进理念、多元化发展、模式创新的龙头会展企业,支持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本地会展企业通过品牌引进、业务合作、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到2026年,力争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会展企业达到1-3家,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会展企业达到4-6家。

(三)加强展产联动。深化探索“会展+产业”模式,推动会展业深度融入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办好一场展会、激活一条产业链”,构建产业招商、产业信息交流、产业市场拓展的会展大平台,有效推动会展经济向产业链条延伸。结合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和市“8810”行动计划部署,建立重点招引和培育的展会目录和规划指引,在重点产业领域引进或培育1-2个专业类展览、论坛、会议项目。

三、重点任务

(一)加大会展招引力度。一是引进高品牌会展项目。进京走访对接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积极参加会展行业性大会;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宣传推介南昌会展软硬件条件、会展政策、会展服务等。通过多途径全力申办引进全国性流动展,引进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品牌展会落户南昌。二是引进龙头会展公司落户。推进落实“会展赣军”计划,大力招引规模以上会展企业,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龙头会展公司在昌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力争引进3-5个会展企业在昌设立分公司。三是大力发展会议经济。加强与国际会议组织以及国家级行业协会、学会合作,积极申办与中国主场外交相关的国际会议及专业论坛项目,支持全国知名企业、行业协会、本土大型企业在昌举办年会及供应商大会。组织好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等活动。

(二)打响南昌会展品牌。一是打造标志性品牌会展。持续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飞行大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展等品牌展会,培育壮大南昌国际汽车展、中国(江西)家居产业暨全屋定制博览会、2024中国(南昌)国际大健康产业大会暨博览会等本土展会,提高会展品牌知名度。二是培育地方特色会展。结合县(区)、开发区产业优势,持续开展“一地区、一展、一会”活动,推动会展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安义铝材展及经销商大会、进贤医疗器械展及经销商大会等。逐步建立重点产业会展项目库,对重点产业会展项目从宣传策划、现场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三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鼓励举办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的全国产销对接会。支持工业、农业龙头企业在大型商超、会议型酒店、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举办交易会、订货会。

(三)推进会展业市场化。一是进一步提升会展业市场化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原则,探索政府主办展会科学退出和向市场化运作转变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会展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二是延伸会展产业链。拓宽“会展+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金融、设计、广告、策划、搭建等配套服务产业,加快发展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持续放大会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促进会展业创新发展。一是推动绿色办展。对接国际标准,推动“绿色会展”认证,支持场馆设施、展示设计、展台搭建、仓储物流、垃圾处理等环节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可循环利用材料,提升绿色展会比重。二是加强对外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向东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建立区域间会展业合作机制,探索“一展两地”“一展双城”联合办展。三是促进会展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会展场馆持续推进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和智慧场馆建设,鼓励企业开发会展大数据服务平台,研发符合不同类型展会需求的线上精准预约、注册认证、会议服务等系统,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展会延伸数据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协调重大会展活动的组织实施。由市商务局牵头推进会展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各市直单位,各县(区)、开发区要结合实际,参照建立促进会展业发展协调机制,提升服务和保障能力。

(二)强化政策扶持。市、县(区)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会展业发展,重点支持引进国内外会展品牌和规模以上的会展企业落户,培育本土会展龙头领军企业和品牌会展项目,支持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相关会展项目。

(三)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会展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推动纳入市人才规划。建立会展人才专家库,支持会展从业人员参加有关会展专业培训。支持高校开设会展专业,鼓励在昌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与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会展经济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


附件9

南昌市批发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南昌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进一步推动南昌批发贸易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持批发贸易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效能,打造批发贸易示范区,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持续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打造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为目标,聚焦大宗原料、机电机械、医药器械、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重要板块,以数字化、平台化、品牌化助力批发贸易长效发展,以改革创新激发批发贸易发展活力,不断培育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构建批发贸易强市格局。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批发贸易业质升量稳,批发业销售额力争达到8500亿元;限额以上批发法人企业力争达到2200家;年销售额百亿元批发企业力争达到8家,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批发企业力争达到25家;年交易额百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到4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到25家。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大宗原料。一是优化供应链管理水平。支持大宗原料批发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有效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二是拓展市场规模渠道。推动大宗原料批发企业扩大交易规模和范围,拓展省内销售网点和省外销售渠道,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三是推动提升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交易场景数字化重构。引导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线下展会等多渠道拓展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二)机电机械。一是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引导机电机械批发企业通过销售终端反馈情况,提升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推动产品创新,持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持续优化服务体验。鼓励机电机械批发企业优化客户服务体系,完善售前、售中、售后等销售环节体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三是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引导企业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加强与大型批发商、零售商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四是降低运营成本。鼓励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采购和销售流程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库存管理和订单处理等方面效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医药器械。一是推动整合资源。鼓励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和并购,培育大型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业。二是加快集聚发展。引导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合作机制,抱团发展,加快医疗器械产品管理、质量、标准提升,完善医疗器械品牌和公共平台。三是完善医药流通基础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药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基层医药和医疗器械覆盖面,健全医药冷链建设,进一步整合医疗领域供应链,提升流通效率。

(四)农副产品。一是完善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我市农副产品品牌批发企业申报老字号、地理标识产品、无公害产品、非遗产品等品牌,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副产品批发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建设,提升产品存储和运输能力,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损耗。三是推动精深加工。鼓励企业通过对所经营农副产品开展精加工、深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纺织服装。一是提升品质打响品牌。引导纺织服装批发企业不断强化产品质量,加强自有品牌塑造,提升品牌附加值。二是优化供应链整合。引导企业建立稳定关系、优化采购流程、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协同,提高整体竞争力。三是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通过建立线上商城、开展网络营销、发展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与原有渠道形成互补,提升整体销售额。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工程。通过规范整治、转型升级、转营发展、异地搬迁等对商品交易市场精准施策,加强对南昌运通汽配市场等市场的规范整治,推动阳光灯具市场等市场转营发展,加快南昌建材大市场等市场异地搬迁。推动批发型专业市场整合生产、销售、物流、金融等资源和需求,完善现代物流配送、标准化冷库、质量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与生产基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农商互联和产销衔接能力,加快推进南昌西部物流产业园、南昌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引导商品市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发展直播带货,同时引入设计、创意、研发等要素,鼓励新洪城大市场等申报A级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支持新洪城大市场“洪品荟”线上平台建设、杉杉奥特莱斯升级改造等项目。

(二)实施供应链协同创新工程。依托南昌综合保税区、昌北国际机场、龙头岗综合码头、南昌向塘国际陆港等“一区三口岸”和姚湾综合码头、昌北铁路物流园的资源禀赋,以产业转移为契机,推动我市大型批发贸易、物流运输企业发挥供应链主导作用,整合供应链资源,打造采购、分销、仓储、配送、消费供应链协同平台。围绕大宗原料、机电机械、医药器械、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重要板块,充分发挥产业供应链上下游系统化、专业化、协同化与共享性特征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拓展商贸物流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领域和内容,壮大整合能力强、协同效率高的商贸流通供应链“链主”企业。鼓励发展“市场网络+行业平台+服务集成”模式,支持建立企业间供应链合作联盟,引导龙头企业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

(三)实施供应链金融支持工程。构建政银企联动机制,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产融对接等活动,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引导批发贸易企业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批发贸易企业板块特点,拓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金融业务,探索产业集群企业联合授信。鼓励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接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完善供应链金融生态。

(四)实施县域商贸畅通工程。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工作,在优化提升县域商业网络方面,通过建设改造县、乡、村三级商贸中心,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在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方面,支持南昌县邮政寄递共配中心、“交商邮”共配体系升级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整合县域邮政、供销、快递、商贸资源。加快推动进贤县、南昌县实施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鼓励新建区等有条件的县区积极开展试点申报工作。在抓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方面,推动各类本地化农村电商平台创新发展,探索“电商直播+品牌推广+产业联盟”模式,持续深化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不断促进电商与农副产品全链条深入融合,持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产销衔接,建立“骨干批发市场+零售终端+生鲜电商”的多渠道流通网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全市批发贸易业工作联系机制,统筹协调全市批发贸易业发展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完善政策实施主体责任制。加强对方案实施、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的监督检查与跟踪评估,确保落地见效。完善方案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综合运用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等多种方式,强化社会监督和评估结果运用。

(二)强化调度监测。加强日常调度和监测,密切关注重点县区和重点企业,及时掌握发展动态,开展针对性调度分析,做好预测预判,协调解决现实问题。加强对大宗原料、机电机械、医药器械、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行业指导,做好企业入库培育工作。

(三)完善人才队伍。支持高等院校完善贸易相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加大贸易、供应链、市场营销、电商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批发贸易领域干部培训,强化管理队伍专业能力建设。


附件10

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指标情况和预期目标表

序号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2023年

(基期值)

2024年

(预期值)

2025年

(预期值)

2026年

(预期值)

年均增长(%)

牵头单位

1

总体目标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895.43

(快报数)

2750

3025

3300

10

2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52.30

56

58

60

/

3

信息服务

电信业务总量

亿元

93.4

103

113

124

10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

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

亿元

130.1

143

157

173

10

5

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

业务收入

亿元

20.4

22

24

27

10

6

科技服务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1.94

(2022年)

2.10

2.15

2.20

/

市科技局

7

技术合同成交额

亿元

391.15

530

720

1000

36

8

服务业科技领军及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

26

40

50

60

/

9

初级技术经纪人

553

1000

1500

2000

/

10

现代物流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

万亿元

1.6

1.8

2.0

2.2

11.2

市发展改革委

11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

%

14.1

13.7

13.3

13

/

12

A级以上物流企业

56

58

60

62

/

13

4A级物流企业

24

26

28

30

/

14

乡村快递覆盖率

%

76.6

85

92

100

/

15

现代金融

普惠金融贷款余额

亿元

1827

2100

2400

2700

15

市委金融办

16

绿色贷款余额

亿元

2617

3200

3900

4500

22

17

A股上市公司总数

33

34

35

36

/

18

全市上市公司总数

41

42

43

45

/

19

工业设计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3

3

4

4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

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18

22

25

28

/

21

专业服务

检验检测行业营业收入

亿元

30

32

33

34

/

市商务局

市发展改革委

22

知名律师事务所

0

2

3

3-5

/

23

市属注册会计师行业

营业收入

亿元

1.63

1.69

1.75

1.8

3.5

24

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质会计师事务所品牌

0

0

1

1-2

/

25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598

630

660

700

/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6

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

亿元

116.21

125

135

150

8.8

27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入驻机构

261

270

275

280

/

28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营业收入

亿元

91.01

100

110

120

9.6

29

会展经济

举办规模以上展会(会议)

80

120

140

160

/

市商务局

30

展会面积

万平方米

200

220

240

260

/

31

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会展企业

0

0-1

1-2

1-3

/

32

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会展企业

3

4

4

4-6

/

33

批发贸易

批发业销售额

亿元

6942.89

7400

8000

8500

7

市商务局

34

限额以上批发法人企业

1841

1950

2050

2200

/

35

年销售额百亿元以上

批发企业

6

7

7

8

/

36

年交易额百亿元以上

商品交易市场

3

3

4

4

/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