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的工作作风,全力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积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
绷紧“思想弦” 守牢“生命线”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一直以来,我市都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我市坚持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全省率先将安全生产纳入全市94个市直部门综合考核、市委巡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集中公布市安委会各成员单位277项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厘清部门职责边界;印发《南昌市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实施方案》……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周密部署,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居安思危意识,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夯实了基础。
“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我市各级各部门明确目标任务,坚持常态长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相关监管部门主动靠前,对推诿扯皮、造成监管盲区引发事故的,依法严肃追究责任,通过压实责任,确保我市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落实落地。
社会共治是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去年年底,我市对《南昌市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市民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将获最高30万元的现金奖励。
以上率下,以宣促防。我市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常态化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以及举报奖励实施办法、安全生产“三包”监督制度和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安全知识和安全常识,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人人关注安全”良好氛围。
紧盯“关键点” 织密“安全网”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我市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织密织牢“安全网”。
夏季是安全事故高发期,今年夏天,小蓝经开区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在巡查中发现辖区金湖管理处柏林村隐藏了一处非法经营成品油加油站点,随即依法对该点位进行了查封,并收缴了非法改装加油车、非法加油计量器、汽油。
截至今年8月,全市排查“六类重点场所”5538处,发现隐患1558个,已整改完成1270个,对发现的1208个重大事故隐患建立了整治台账,对账销号,实行闭环管理。
同时,我市将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融入安全防范“七大行动”中,重点部署推进,结合重大时间节点以及行业领域形势,动态分析研判,确保专项整治与安全防范同推进同落实,守牢安全防线。
以技术为支撑,我市将全市76家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人员资质和危化品信息录入系统,对企业实施“一企一品一码”管理,为危险化学品危害信息高效传递和实施全生命周期精准监管提供基础支撑。
排查不止步,除患不手软。自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2023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抽查企业自查自改情况11329家。企业自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462个,完成整改371个,开展行政处罚468次。
把牢“责任链” 安全不放松
抓安全生产,关键就是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谁主管谁负责”,我市创新建立安全生产“三包”责任制,划分安全生产“片区”132个,包片领导189人,划分安全生产“点位”2099个,包点干部2246人,实现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一张网。
把安全生产,挂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在行动上。结合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暨打击“两无”非法行为专项治理等“七大行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台账,逐一明确其所属行业领域、从业人员数量、主要安全风险等信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摸排安全生产领域生产经营单位10.4万余家,通过摸底数、明责任、建台账,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同步推进。
启动安全生产“红、橙、黄”预警,推广运用“四单”工作法……全方位、分阶段、分层次地督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发出红色预警通知书1份,橙色预警通知书1份,黄色预警通知书28份,累计发出工作提醒单198份、风险警示单31份、问题督办单170份、问责建议单7份。
监管与服务双管齐下 ,安全与发展齐头并进。市应急管理局通过购买专家服务,充分发挥专家专长,对企业安全生产给予专业指导,助力企业查隐患、除事故、保安全。今年以来,全市通过“互联网+执法”系统开展执法检查1551次,发现610家企业的2064项违法行为,行政处罚148次(不含事故处罚),处罚金额252.17万元,确保查得精准、查得到位,做到执法与服务并行。
安全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树牢“底线”思维,突出重点、压实责任、健全机制,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