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要闻>今日南昌

南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固绿水青山之本 筑绿色发展之基

来源:南昌日报社 发布日期:2023-06-05 07:17:41 浏览量: 字体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湾里梅岭到西山山脉,层峦叠翠,千山竞绿;从梅湖水系到前湖水系,从扬子洲头到乌沙河上游段,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生态是南昌的本色,积蓄勃勃生机;绿色是南昌的底色,孕育无限希望。

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南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彰显省会担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打好制度改革“组合拳”

小满过后,气温逐渐升高,鄱阳湖畔的新建区象山镇迎来大批夏候鸟,它们或筑巢育雏,或觅食栖息。象山镇永丰村村民熊超和几位村民像往常一样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巡护,为候鸟栖息及迁徙安全保驾护航。多年以来,这里的人们已形成自觉爱鸟、护鸟共识,人鸟共处、和谐共生。

这幅人鸟共生的和谐画卷来之不易。曾经,数十万只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为“争食”矛盾不断。为改变这一生态难题,保障候鸟的口粮,我市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方法路径,争取到中央财政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902万元,专项用于沿湖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区、南昌高新区、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共计补偿湖区周边农田面积3.4万余亩,极大地缓解湖区“人鸟争食”的矛盾,有效提升鄱阳湖湿地周边重要候鸟栖息地保护与监管能力。从驱鸟赶鸟到爱鸟护鸟,渔民“洗脚上岸”,腾退出候鸟生存的空间,人与鸟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和良好的感情,这些变化都是我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

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南昌大胆探索、“先行快跑”,始终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政策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在全市范围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在全国领先、全省率先制定《关于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施方案(试行》,初步构建起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逐步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有机结合,去年全年共筛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86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60.15万元,“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成为新常态。

南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九年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0.9%,去年全面完成1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度任务,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202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督查激励地市备选名单……创新不止步,探索不停歇,越来越多的“南昌智慧”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开花结果。

织密绿色屏障“保护网”

依山傍水、倚江临湖,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达12.6万余公顷,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9.8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丰富的水资源是南昌这座城市的灵魂。

南昌城东,鱼尾洲畔,一大片池杉林层林尽染,与一湾绿水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再往深处走,是一大片花叶芦竹、芦苇等植物,几只鹭鸟在湖面和林间嬉戏,勾勒出一幅令人沉醉的自然画卷。

实际上,鱼尾洲湿地公园不仅是观光公园,还是水环境治理好帮手。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园在提供休闲观光场所的同时,也承载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等多重功能,通过路涵管排入于此的艾溪湖水,经过沉淀区、植物净化区、深浅净化塘区、稳定区四个区域的强力净化,成为Ⅲ类水,最终通过明山一渠进入赣江。

鱼尾洲畔的水清岸绿是我市坚持生态系统治理,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全流域治理、全要素保护,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常新。持续抓好“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治理,大力推动方大特钢245平方米烧结机超低排放等重点项目建设,动态调整涉颗粒物企业和涉VOCs企业绩效评级,实现了全市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清零。
  青山更绿。持续实施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27%,列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71.15万亩,占森林面积比例达到38%,居于全省前列。
  河湖长清。建立以湿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补充的全域湿地保护体系,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1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6%,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
  土地洁净。全市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5%,生活垃圾持续实现零填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垃圾焚烧处理率达100%。
谱写绿色转型“新篇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南昌不断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步伐,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建设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行走在南昌高新区,映入眼帘的是满园关不住的绿色。“曾经,工业园区给我的印象就是冰冷的厂房和刺耳的机械轰鸣声,但来到南昌高新区后,让我彻底改变了认识。这里有水有湖有花有鸟,外地客户来昌时,我会带着他们去艾溪湖绿道上散散步,到鱼尾洲公园水榭边的咖啡馆品咖啡聊聊天。”华勤技术行政总监谈振兴说,南昌全力保护环境,能用如此眼光打造园区让人赞赏,不少客商看重的就是这张“生态名片”。
  绿色,是南昌发展的最大优势。为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4+4+X”产业体系,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结合文章,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含金量”。
  在绿色生态产业上做“加法”。积极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军山湖大闸蟹、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加快推进4个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雅中—江西特高压、南昌—长沙特高压、中广核进贤风力发电厂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正式投运。
  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在项目引进、实施等方面严把准入关,对全市“两高”项目和节能审查“未批先建”项目开展轮次排查,对项目逐一进行论证处置,并按要求完成整改销号;推动重点行业实施一批节能技改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非电燃煤锅炉清零,704家“散乱污”企业淘汰转型。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新征程上,南昌绿色发展思路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坚定,具有南昌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