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南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我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访问量:

根据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我委起草了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已经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的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南昌发展全过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强产业、兴城市、促改革、扩开放、优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奠定坚实基础。

(一)打好政策组合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始终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强化制度政策引领,制定出台了《南昌市推动全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左右)》《关于服务业高质量加速度发展的若干意见》《南昌市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方案》《南昌市进一步激发商贸消费潜力促进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96.18亿元,增长8%(同比、下同);财政总收入1000.8亿元,按省口径计算增长3.9%,剔除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因素,同口径增长1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亿元,增长3.3%,剔除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因素,同口径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2.31亿元,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57.12亿美元,增长24.7%;出口总额93.47亿美元,增长3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36 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8元,增长9.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二)培育壮大新动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强攻产业、决战工业”不动摇,强化创新引领,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76%,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23.7%、38.7%、22.1%和44.6%,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8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7倍。全市新增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442家。全面推进“洪城计划”落地落细,引进15个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项目落户我市,甄选出市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5个。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8:47.4:48.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崛起”,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2%,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装备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27.5%、14.6%和10%。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2万亿元、1.4万亿元,全省首家民营银行裕民银行开业,渤海银行、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一批知名机构先后落户,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入驻金融类企业超1040家,金融业已成为全市第二大纳税行业。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79亿人次和1869.16亿元,分别增长19%和23%。成功举办2019世界VR产业大会,会址永久落户南昌。全省首个专注江西产品的淘宝官方直播栏目“赣品网上行·淘遍江西”在我市首播。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绳金塔美食街、蛤蟆街、699文化创意园夜市等一批夜市街陆续开业,商贸消费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三)改革开放优环境,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重点改革取得新进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大力精简优化办事流程;强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六多合一”审批制度改革,唱响“六多合一”品牌,打造“南昌经验”。截至2019年末,“赣服通”南昌分厅已上线事项790项,上线事项数量和质量走在全省前列。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打造2家千亿级、3家AAA信用评级国有投融资主体,全年发行各类债券211亿元,同比增长66.1%,票面利率屡创新低。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成效明显,新增4家上市公司。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加快构建“1+10+N”营商环境政策保障体系,全年在税收、用能、用工、融资、物流、用地等方面为企业减负近270亿元。组建首期21亿元纾困基金并投放17亿元,有效缓解欧菲光、联创电子等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开放合作构建新格局。成功争取瑶湖机场作为大飞机核心试飞基地,昌赣客运专线全线开通,昌景黄高速铁路稳步建设,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正式开工,昌九客专建设布局到位,南昌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开通我市第五条全货机航线——南昌至天津货运航线,新开通全省首条“点对点”中欧双向班列(南昌至白俄罗斯),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20列。南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南昌国际邮件互换局先后开通运营,结束了江西国际邮件快件在沿海口岸城市报关、缴税的历史。积极扩大海外投资合作规模,参与10多个亚非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江联重工、省水利水电再次入选“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强力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召开大南昌都市圈市际联席会议,确定社保业务同城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信用体系共建等17个城市合作事项。都市圈内部分高校、中小学校和医院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部分景点实现旅游“一卡通”,推出联合精品旅游线路。

(四)建设管理两手抓,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坚持建管并举,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为目的,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实处着力,扎实打造美丽南昌新篇章。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加快推进城市“三环”和“十纵十横”干线路网建设,城市一环已闭环,三环基本闭环,二环加速推进。地铁2、3、4号线建设“三线并进”,地铁2号线已全线开通。洪都大道快速路、昌南大道快速路实现主线通车,洪都大道快速路改造、昌南大道快速路改造、昌东大道提升改造等一批城市路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品质不断彰显。共实施“六改”项目472项、老旧小区改造47个,新建改造城区公厕556座,新增停车泊位11.6万个,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超过60%。建成赣江风光带绿道、艾溪湖瑶湖绿道、岭秀湖市民公园环湖绿道三条绿道,高标准推进建筑外立面景观亮化提升改造工程。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南昌市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落地实施,大力实施“六大行动”,推动全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25个市级田园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铭宸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中国云厨全域产业园、南新市政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龙头企业增至12家,占全省1/4以上;省级农业示范园26个,市级示范园109个。大力推进示范镇村建设,全市共有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省级特色小镇4个。全面完成2275个新农村点、5条“四精”试点线的年度建设任务。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村电商、家庭农场等农业农村新业态蓬勃发展,美丽经济发展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粮食产量46.8亿斤,实现“十六连丰”。

(五)狠抓“大干项目年”,发展支撑有力夯实。紧紧围绕“大干项目年”战略部署,以项目开锣、以项目开道,全年抓项目、年终交项目,全力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扩容。2019年安排全市重大重点项目500个,较2018年增加105个,增长26.6%。从500个市重大重点项目中遴选了100个重点推进项目,由市领导“一对一”挂点调度。共126个项目列入“江西省大中型建设项目”,30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173个项目列入全省百日攻坚行动计划(含赣江新区南昌统筹区),总投资1452.28亿元,项目数量及总投资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均排名第一。建设提速。全市500个重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45.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87.6%;405个项目开工(含完工项目27个),开工率81%。其中,100个重点推进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598.9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11.1%。我市列入省大中型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均超计划完成任务,年度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07.6%和113.3%。成效显著。乾照光电项目一期、努比亚智能终端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正盛太古港.王府井城市综合体、南昌天使妇产医院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或营业,兆驰1000条LED封装线项目、联决电子FPC产业园、新洪城大市场、市第一医院九龙湖分院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中至科技互联网数据中心基地项目、上海沪工航天军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兆驰红黄光LED及外延片芯片生产、总投资80亿元的奥克斯智能家用空调及配套、总投资25亿元的龙安里文化旅游等一批项目签约落户。

(六)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工作进展喜人。风险防控稳健有力。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稳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设立防风险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偿还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水利等领域债务和风险防范。开展三轮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大宣传、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着力化解非法集资陈案积案风险。持续推进P2P风险出清,全面压降平台数量、借贷余额、出借人数。精准脱贫扎实推进。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重点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采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结对帮扶、政府托底等多种方式,高质量完成8293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全市贫困发生率不足0.1%,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污染防治效果显著。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严抓“四尘三烟三气两禁”环境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88.2%,PM2.5平均浓度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最低,空气质量连续六年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大力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整治、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Ⅴ类及劣Ⅴ类水整治及入河排污口管理五大行动,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主要河流赣江、抚河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强化土壤监测和用地管理,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七)不忘发展根本点,保障改善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扎实推进112项重大民生工程为抓手,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7万人,分别完成全年指标任务的106.7%和134.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4%。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为100%,实现了动态清零。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70元和445元,城市、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75元和580元。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39270套,分配率达100%,发放租赁补贴7243.71万元,惠及24397户群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公共服务持续完善。全面完成45个“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工作,3个项目(5600张床位)获得国家每张床位2万元的建设补助,构建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新增6个市级质控中心,加快建设33个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建设,大力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签约服务。坚持公办普惠,加快乡镇中心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实现全市乡镇公办中心园全覆盖、50%的2000人以上常住人口行政村建有1所公办园(或村小附属幼儿园)。成功举办第六届南昌国际军乐节;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扎实推进,已基本达到开园试运行条件;打造“南昌文化惠”平台,吸引40家公共文化场馆、150家试点文化企业参与。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免费向市民发放“全民健身一卡通”,推动市、县属体育场馆持续向社会免费、低费开放。

总的来看,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正确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新年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袭,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坚定不移开展“两手抓、两促进”,坚持疫情防控阻击战、精准脱贫攻坚战、经济发展推进战“三战齐打、战战告捷”,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未实现正增长,但降幅比全国、全省小,并且呈现加速恢复的良好势头。总体来看,疫情对全市经济运行短期影响明显,全年影响可控。下一步,面对奋起赶超的时代使命,我们要更加注重强产业、优结构来提高经济实力,更加注重兴城市、振乡村来加强空间承载,更加注重促改革、求创新来转换发展动能,更加注重抓投资、上项目来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惠民生、促和谐来提升群众获得感,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及主要目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的关键之年,做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面临巨大风险挑战。一场突如其来、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蔓延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对弱势复苏的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打击。由于疫情引发的恐慌,国际油价重挫,美股短期内多次“熔断”,多国股市受此影响下挫,对世界贸易、全球产业链、国际金融等产生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14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仅次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贸易规则将加快重塑,主要经济体间的分歧加大,逆全球化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许多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安抚国内民众因政府抗击疫情不力而产生的不满情绪,纷纷抱团指责中国试图转嫁矛盾,对长期以来我国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从国内看,经济高质量增长已起势但下行压力加大。这场形势严峻的抗“疫”阻击战中,我国率先突围,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全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物价、就业基本稳定。随着一系列“六稳”“六保”政策的实施,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大幅改善,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正在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数量扩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从主要靠投资和外贸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的转型,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的转型,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但短期来说,转型升级过程的增速下调难以避免,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极大限制了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交流,全球总需求严重收缩,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形成严峻挑战。

从我市看,经济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方面:一是为有效应对疫情,国家和省里密集出台各项稳增长政策,我市在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有大量补短板、强弱项的扩投资空间。同时,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由研究规划阶段逐步进入实施操作阶段,政策利好将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支撑。三是随着昌吉赣高铁通车、昌景黄高铁加快建设,南昌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与周边发达城市的经济往来将更加密切。存在的挑战:一是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抢时间赶进度压力较大。疫情对我市一季度投资、消费、生产、收入、市场预期等造成全方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财政收支平衡难度空前。二是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具体表现为:融资渠道收窄、融资成本偏高,用地制约及征地拆迁难度较大,环境容量约束收紧,人力成本优势基本消融等。三是动能转换仍需加快。改革、创新、开放的动力未能有效释放,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2018年我市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1.7%,2019年为1.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远低于周边省会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平台载体偏少、科技成果数量和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主要目标

根据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发展趋势,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设置既要坚持积极进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又要坚持稳妥可行,充分考虑支撑条件和实现可能。同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衔接:一是与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二是落实国家、省2020年预期目标;三是与中部省会城市发展同步。

经过测算,对2020年预期目标,考虑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财政总收入省口径增长4.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左右;

出口总额与2019年持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20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在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上彰显省会担当,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推进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产业发展十大提升行动,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南昌样板”,努力描绘好新时代南昌改革发展新画卷。重点做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提高供给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着力做强产业平台,厚植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力实施产业发展十大提升行动,打造“实力南昌”,彰显省会担当。坚定不移做强工业、做活服务业、做优农业,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支撑;全力推进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全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着力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新经济发展,在新冠疫情危中寻机,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线上医疗、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远程办公、养生保健等新经济进行产业布局,通过“换道超车”加快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二是培育壮大园区平台。进一步推进开发区体制创新发展,按照“权力下放、资金下沉、重心下移”的指导思想,给予开发区、园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总结推广高新区进贤产业园“飞地经济”模式和经验,从顶层设计、方法路径上谋划制定县区间开展“飞地经济”的具体措施办法,切实达到“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同”的效果。三是加力支持实体经济。招大引强和存量企业培育两手都要抓,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围绕龙头企业延链补链扩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大力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为企业快速扩张创造良好条件。加快企业扶持政策兑现,实化政策内容,细化实施细则,简化申报和实施程序,及时向企业“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升级、研发投入、环保设施、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补助。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市场竞争环境。积极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为轻资产高科技成长类企业开辟融资渠道。

(二)深挖有效需求,弥补经济发展短板。聚焦内需市场,充分发挥好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通过弥补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切实扩大有效投资。一是补短板扩投资。按照省委、省政府“项目建设提速年”部署,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产业、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共识,围绕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尤其是新冠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水系建设、绿化带建设、应急能力、公共卫生等方面做好项目谋划和项目储备。抓紧抓实抓牢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的机遇期和窗口期,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做好项目包装,确保在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争得到。加快推进2020年579个全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每个项目按照各自关键环节的起始时间依次排列形成链条,依据链条图,对市重点推进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实时监测和红黄灯预警,打造项目协调推进的闭环,确保项目推进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中微二期、江西青洪药业公司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及大输液产品项目、江铃新能源汽车新基地及工程研究院、南昌苏宁广场、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VR科创城、江西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枢纽智能公路港”、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综合体、中国云厨(南昌)全域产业园(一期)、中建材智慧农业等项目建设。城市建管方面:重点推进轨道3号、4号线,西二环高速公路,火车站东广场,姚湾综合码头,昌东大道拓宽改造提升,南昌市环城高压燃气管网建设,南昌市城北水厂二期,南昌市城市供水应急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民生实事方面:重点推进南昌市第一医院九龙湖分院、红谷滩新区及朝阳新城等新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改造工程二期、豫章师范学院扩建工程、南昌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南昌市社会福利院服务对象生活区提升改造、南昌市儿童福利院新址建设、南昌市老年养护院、南昌市医疗卫生补短板等项目建设。二是挖潜力促消费。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促消费政策,加快推动我市出台的《南昌市战疫情促消费若干措施》《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文化旅游消费的通知》等促消费政策的落地生效,着力提振市场消费信心。加快引进一批新型商业业态以及路易威登、香奈儿等国际高端品牌,弥补我市奢侈品市场空缺,提升消费规模和档次。努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尤其要发挥全域旅游对消费的带动效应,推动全市商旅文互动融合消费,深入挖掘需求潜力。加快培育南昌老字号、特色商业街等特色产品和品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特别是外来消费群体的购物体验需求。充分发挥会展经济效应,将引流聚客和扩大消费有效结合。研究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相关配套政策,着力推动“六夜”业态融合发展,全力打造1-2个精品夜市街区。

(三)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持续深化体制改革。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六多合一”集成审批模式,全面开展县区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在平级部门间、上下级单位间的互通共享,精简办事程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引进一两只具有较强市场运作实力的产业投资基金,为处于创业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加快推动融资平台企业转型发展,由政府投融资平台向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承担自负盈亏责任的独立市场主体转变。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扎实推进二级及以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完善“1+N”科技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按照加大政府投入、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加快打造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00家。认真落实《南昌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攻坚行动计划,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不断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双百计划”等,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团队。坚持引才育才留才相结合,持续全面落实我市人才新政及配套细则,简化人才政策兑现流程,及时兑现人才待遇,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四)坚持建管并举,持续打造幸福家园。深入开展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持续加力治理“脏、乱、堵”,大力开展功能修补、亮化美化、生态修复等行动,提升城市整体风貌。一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高位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编制完成昌北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高铁东站枢纽规划。强力推动城市“三环”、“十横十纵”路网、轨道交通建设,继续推进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加快研究轨道1号线北延、东延以及2号线东延,加快建设轨道3、4号线。进一步提升过江通道能力,大力推进艾溪湖隧道、九龙湖过江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城区主次干道路面提升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新农村建设三年“扫一遍”目标要求,对少数未开展新农村建设村点全面开展建设,通过大力推进“七改三网”整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一批大数据与云计算、5G与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基建项目。二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实施城市管理“六改”、公共停车场建设、交通堵点治理、背街小巷整治、城市绿道建设等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项目。着力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按照可感知、可量化、易操作、易考核等原则,重点建立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排水排污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全面建成智慧南昌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全市提供标准、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重点,大力开展“五拆五清”,加强对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环境的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三是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切实按照常态化、长效化要求,聚焦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和难点,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和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持续净化卫生环境,全面推进垃圾分类,严厉整治违规乱象,以全国文明城复牌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五)扩大开放合作,构建内陆开放高地。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全方位开放,不断加快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合作步伐,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精准发力“引进来”。一如既往开展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技术路线、应用领域、分布区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抓住当前产业链重构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本地产业配套,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二是鼓励支持“走出去”。以开放为路径,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鼓励我市有条件、有实力、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和项目建设。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模式,鼓励我市企业通过股权并购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销售网络。加大对外贸企业开拓市场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保险、法律、通关及退税等政策支持,积极帮助相关企业扩大医疗防护产品出口。用好数字外贸平台,帮助企业线上开拓市场。保障中欧班列以及海铁联运外贸班列常态化开行,着力畅通外贸物流。三是不断增强辐射力。加快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继续协助省直部门完成大南昌都市圈专项规划编制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切实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市际联席会议确定的17个城市合作事项。积极筹备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八届会商会,重点加强在公共资源交易、建筑行业协同发展、跨区域劳动保障监察、区域市场一体化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经济产业保障平台、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市场监管云平台等平台建设。

(六)守护绿水青山,强塑生态文明品牌。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唱响“山水名城、生态都市”南昌品牌。一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四尘三烟三气两禁”整治,力争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力争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加快推进备用应急水源建设,强力推动鄱阳湖南昌湖区水体达标;持续开展建设用地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等专项行动,确保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二是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切实推进《南昌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地生效;积极探索和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生态环境经济调节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创新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三是抓好生态示范平台建设。加快打造南昌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积极开展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林业生态建设、湿地保护修复、现代农业开发、生态旅游示范五大工程,着力打造活水净水亲水的魅力“水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互相转换的生态“绿谷”、乡村振兴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美丽“蓝带”。

(七)着力改善民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围绕一批民生领域“关键小事”抓好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强化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大力开展“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和定点帮扶等。二是扎实推进稳就业促创业。继续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好国家和省各项稳岗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探索建立南昌市职业培训平台,试行“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提升技能。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发展,为就业创业、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三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有序推进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新建区城乡低保统筹,建立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加快统筹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认真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尽快出台我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补充完善意见。四是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继续扎实推进“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邻里中心布局,完善其功能作用。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全市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新标准要求。引入专业化社会力量参与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每个县(区)建有至少1个床位300张以上的护理型养老院或突出护理功能的综合养老院。全力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以及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着力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全市义务教育新一轮优质资源扩充工程、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等重点工作。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完善“15分钟都市文化圈”,持续开展“市民文化艺术节”“书香洪城”等品牌文化活动。加快构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举办好南昌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和全市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完善城乡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在社区和行政村全覆盖。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完成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非常艰巨,但对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支持和帮助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彰显省会担当,为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